9月21日上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占我国 ...
9月21日上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占我国GDP的0.16%,人均捐款60.4元。捐赠总量较2011年相比下降3.31%。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9月21日新华社)
正如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所言,捐赠总额下降的具体原因,可以归为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重大自然灾害的减少、“问责风暴”的持续负面影响和盲目捐赠行为的大量减少等。毫无疑问,捐赠总额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这些原因当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一些公益慈善组织的负面影响。
譬如以红十字会为例,该组织受郭美美事件影响非常明显,2012年接收社会捐赠约21.88亿元,同比减少了23.68%。中国的慈善业发展还不充分,这一方面和公众和社会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慈善事业本身的发展不足、不够健康,也反过来影响公众的慈善热情。不仅影响中国公民,还影响到海外对我们的捐赠。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接受境外捐赠款物总额为69.52亿元,较2011年下降24.79%。其中,境外组织对华捐赠下降尤为明显。而这实际上不仅仅关涉公益,还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上任两年来力主红会改革,曾誓言“三年不改‘黑十字’印象就辞职”。但迄今为止,红会所受到非议依旧不少。红会如果不想长期被误解,就必须主动加快改革,以回应社会的质疑和期待。不否认,当公众将眼球和精力都集中到红会身上时,也不能忽略,中国慈善公益组织整体发展状况较差,红会身上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慈善组织的一个缩影。
归纳起来,中国慈善行业不被信任的根源在于行业发展不充分,缺乏监督、不够透明。在经历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去年,民政部启动建设“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民政部还准备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包括接收捐赠、款物使用、受益地区等若干项。应该说,民政部将施行捐助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对中国慈善体制的有益完善,更是对捐赠者权益的维护。
值得一说的是,公开、透明虽然是任何公益组织兑现慈善承诺的必须之举,但不是全部。公益慈善行业改革涉及问题众多,牵一发动全身。成熟的市民社会国家,有各种细分、多样的社会组织,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提升人的幸福感,并实现社会稳定。反观我们,各类社会组织还很少,公益门槛很高,导致竞争不充分、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黑幕重重。由此观之,在实现公益组织信息透明的同时,为公益事业松绑,培育更多的公益组织和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其实,为公益组织松绑并不是说很多社会性、公益性事务不需要政府参与。政府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途径,不是直接参与,而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在良好的规则下,民间组织有较为宽松的生存和运行环境,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而政府部门在立法和监管上倾尽全力,而非将精力用于组织发动捐赠这些琐事上。这既节约行政成本,也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更根本在于保证慈善事业的质量和品质。
2012年美国接收社会捐款约为3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中国GDP约为美国的1/2,但是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近24倍。差距虽然很大,但这一组数据也表明,如果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能够赢得信任,不久的将来必然也能获得大量的慈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