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受累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增速有所放缓,强周期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呈弱触底状态;以钢铁、化工化纤、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等为代表的工业行业,以煤炭、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 ...
2013年以来,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受累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增速有所放缓,强周期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呈弱触底状态;以钢铁、化工化纤、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等为代表的工业行业,以煤炭、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行业,以及以光伏、造船和航运、外贸等为代表的外向型行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显著下滑,债务负担加重,长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减弱,偿债压力加大。在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国内各评级机构信用降级行为将步入常态化。
据联合资信统计显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15日,各评级机构共下调债券发行人信用级别(含评级展望)135次,远高于以前年度下调数量的总和。从调整方式看,信用级别下调、评级展望下调、信用级别及评级展望均下调分别为47次、74次和14次。从调整时间看,2013年6-7月份出现了级别的集中调整,2个月调整比率占分析期间的75.82%,这是各评级机构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在6-7月份集中发布跟踪评级结果,导致信用级别集中调整所致。
从信用级别(不含评级展望)下调区间分布情况看,AA、A及以下级别向下调整数量均占36.07%,AA+向下调整占14.75%,AA-向下调整占比13.11%。从分行业的信用级别(含评级展望)调整情况看,化工与钢铁行业的级别(含展望)下调现象较为明显,占下调总数的20.74%。其他下调较多的行业包括机械、城投、光伏、造纸、煤炭、有色金属、造船和航运等行业。下调级别(含展望)的行业中,城投企业占比有所提升,主要受重大资产划出、股东变更、政府支持未实际到位等因素驱动。
2013年信用级别调整由原来的单边上调到常态化降级,一方面反映出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造船、工程机械、航运、外贸等强周期性行业,以及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的光伏等行业,偿债指标显著弱化,信用风险逐步暴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2011年以来,经历上海申虹、滇公路、山东海龙(3.67, 0.05, 1.38%)、江西赛维以及新中基等信用事件后,各评级机构风险提示更为及时,级别处理措施更为果断,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一定的风险警示信息,发挥了评级机构的基本作用。
尽管2011~2012年出现的相关信用事件,最终避免了债券违约,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不存在偿债主体违约情况。短期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会继续,强周期性行业景气度难以迅速提升,部分行业信用基本面有可能继续恶化,债券市场“零违约”的记录有可能在近期被打破。在此背景下,评级机构信用降级将趋于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