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张涛甫:信息诚信不能仅靠单向约束

来源:今参考 2012-02-20 16:31:14

在一个拥有近6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的网络大国,中央或地方政府任何一个针对互联网的管理政策均会引起不同震级的舆论反应。微博实名制传闻多时,如今,悬念终于揭开,此前那些复杂的联想立马就云开雾散。事实其实很简单:去年12月16日,北京市出台《

  在一个拥有近6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的网络大国,中央或地方政府任何一个针对互联网的管理政策均会引起不同震级的舆论反应。微博实名制传闻多时,如今,悬念终于揭开,此前那些复杂的联想立马就云开雾散。事实其实很简单:去年12月16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要用真实身份信息(后台信息而非前台公开),否则只能浏览不能发言。紧接着,广州、深圳、上海也开始实施微博实名认证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个个攻克下来了,其他城市更不在话下。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没想到,2011年的压轴戏竟是微博实名制!

  互联网技术具有先天的“躲猫猫”功能,它可以让真人穿上隐身衣,戴上面具,消隐于网络江湖。没有真实身份的负担,恶作剧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因而容易纵容人性恶的膨胀。谁敢保证数千万计的网民游荡在网络江湖,个个都能守住正人君子的真身?只要网络行为的篱笆尚未扎紧,即会有人乘虚而入,成为“麻烦”制造者。对于中国这样的网络大国,网民的网络行为若没有“红绿灯”和“斑马线”,就会滋生麻烦。此前,中国的网络管理者曾多次努力,想在法规及伦理上扎紧篱笆。但互联网的技术防不胜防,它会不断撕开新的口子,引发新的信息决口和表达失控。结果我们看到:信息管理者忙于“补漏”、“打补丁”,四处救火。这种被动式管理方式,其效果有限不说,也会招致合法性的严重流失。

  近两年,遍地开花的微博产生的鲶鱼效应,搅动了中国整个舆论场。微信息,大循环,最后释放出排山倒海的力量。特别是在关键信息缺席之时,微博就会走到传播第一线,填补信息真空,充当社会舆论的“连通器”与“鼓风机”。在佛山小悦悦事件、7·23动车事故中,微博都扮演了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角色。这次,北京、广州等地方政府从微博实名制下手,将网络“隐身衣”换装成“比基尼”,意在绷紧微博用户的诚信神经。

  用实名制的方式规范网民信息诚信,不能说没道理。数以万计的网民聚集在一个舆论场中,不实信息乃至谣言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引致社会舆论的偏航。问题是,这种规约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政府要求微博用户“透底”,政府就应该为微博用户“托底”,权利与义务应该是对等的。既然微博用户的信息公开迈出了一大步,政府的表现更要上台阶。政府该以诚信、公开的姿态,有更佳的信息作为,让网民切身感到: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基于此,公众对政府有三点期待:

  其一,深入推动政府的信息公开。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信息,除却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有很多信息还揽在政府的手里,公众欲知,但可望而不可即。“三公”消费的公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至今还走在半路上。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不实信息之所以四处传播,甚至谣言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实信息的缺席。近期披露的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信息发布不及时,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等问题。微博在7·23动车事件中特别活跃,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心信息缺席引致的。在我看来,只有政府的信息公开有实质性的推进,才能解决公共事件中虚假信息的失控问题。近期,政务微博出现井喷式的繁荣,意在推动信息公开,促进政治沟通,思路和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微博用户把自己真实的身份信息交出去,是存在信息安全顾虑的。虽说这些信息不是直接交给政府,是交给网站,但政府有责任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网站的信息管理,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

  其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交往理性的生成是政治成熟的必要条件。应以实行微博实名制为契机,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往理性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有成熟的交往理性作为支撑。此前,网络上非理性的表达与非理性的控制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结果多是两败俱伤。这次推行微博实名制,既要强化微博使用者的言论责任,也要政府担负起对等的责任。而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目标应该是: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斩断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手”


新华网 2018-09-28 16:48:37

欠钱人没有财产,就不起诉了?大错!


北京才良(杭州)律师事务所 2018-06-14 10:11:05

诚信到底值多少钱?


网络 2014-10-12 23:23:25

信用卡裸奔 “盗刷险”救命?


网络 2014-09-17 23:47:48

地方债,信用评级“准”吗?


网络 2014-06-30 15:06:37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