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法律跟进方能让公益组织重铸诚信
来源:搜狐
2012-02-07 15:29:47
周明华
美堂漫画 2012年初,就在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诚信危机未消,以邓飞为代表的民间公益风起云涌之际,另一支中国公益队伍却正面临生存危机。据悉,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慈善会及红会系统中,仅1.3%捐款到了
周明华
美堂漫画
2012年初,就在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诚信危机未消,以邓飞为代表的民间公益风起云涌之际,另一支中国公益队伍却正面临生存危机。据悉,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慈善会及红会系统中,仅1.3%捐款到了慈善会之外的社团、民非和福利院。而即使在这1.3%的捐款接收部门中,仍不排除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呼吁公示善款流向。(2月6日《京华时报》)
这则简短的新闻,看起来虽然像是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和爱心个人的情绪表达,但仔细想想,里面还是包含着至少两处画外音:一是政府过度介入公益事业,的确是弊病显现;二是民间慈善组织的过度活跃,也非我们社会的良性状态。先说去年近六成捐善款流入政府的这个结论,虽然此结论让人警醒,也部分反映了当前慈善事业的主要现实,但我仍要说,下此调查结论的机构和方式,都显得有点草率了。
该结论依托的是《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称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慈善会及红会系统中,只有1.3%捐款到了慈善会之外的社团、民非和福利院,而即使在这1.3%的捐款接收部门中,仍不排除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于是这些民间组织便以“近六成捐款流入政府”作为诟病的靶芯。流入政府是啥概念?是不是政府将捐款都变成了“办公费”或“团体福利”,显然这不可能。虽然报道未明示,但从字里行间里基本能读出这种主观臆断的味道来。
其实,任何意义上的公益组织,其身上都附着了公众天然的怀疑和不信任元素,这并非公益组织有啥原罪,而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公益作用造成的。人有钱又缺失约束就存在变质的可能,一个机构若兜里的钱突然变多了,又未跟上相关措施有力制衡,那当然会将大家的款据为己有。带有官方色彩的公益组织,会下意识地百般阻止阳光照进善款箱,那些民间公益组织也难脱干系,或许刚开始会好点,随后就难说了。此时,公共管理机构看不过去就会去管,由于制度体系未予廓清,政府机构一管又多出更多“故事”来。
进一步说,做公益的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缺失普遍的诚信,这是构建社会良性的慈善形态的最大障碍。而要消除这一存续较久的障碍,取决于相关专门法律的订立。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国当前公益慈善制度的尚待改革之处,特别是“衙门之鸠”这一核心问题,一直是当前公益事业的致命伤。政府在其间的身份与作为,需要法律法规去制度性廓清,而非某个机构或某位领导的意识。日前,赵白鸽曾含蓄地提到了这一问题。称当前红会里聘用人员与红会编制内固定职工薪酬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将完善聘用人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另外,民间公益组织也需得到法律的正名、约束与信心提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提及,当前一些所谓的民间公益公司,并非一些人所称的那样“天真与纯洁”,或许他们一开始就不是真正地为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其骨子里面还是冲着钱去的,只是扛着“公益”的大旗招招风罢了。总之,不管是对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公益组织的约束与监管,都需要法律的及时补白,这样才能搭建起一方让人放心捐款的法制平台。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