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发言:追问诚信意识缺失之因
来源:解放牛网
2011-11-15 09:18:20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提倡诚信,充分体现出执政党在文化反思中的自律意识。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使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不断上升,以至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提倡诚信,充分体现出执政党在文化反思中的自律意识。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使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不断上升,以至于很容易联想起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比如,社会上居然出现了一个所谓“碰瓷”的职业。一位热心的司机扶起了一个倒在地上的老人,老人却诬告他的车撞倒了自己,向他索取高额赔偿费。人心之险恶,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诚信意识会缺失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在我看来,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一,中国传统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与之相应的传统社会的结构是“士、农、工、商”,作为商品经济标志的“商”排在最后,而“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社会舆论又进一步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作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和核心观念的诚信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中。尽管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但“信”与“商”一样,也是排在最后的。孟子就曾说过:“故大人也,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之所在。 ”意思是:只要是为了“义”,言而无信也无所谓。
其二,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也大幅度地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处于高度戒备和防范的状态下,当时的意识形态也大力渲染“斗争哲学”,并把文学艺术作品中凡是涉及到残酷斗争的一切都“归功于”无产阶级,而把体现“人情味”的一切都“归咎于”资产阶级的人性理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错误的阐释方式完全颠倒了手段(阶级斗争)与目的(解放全人类、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把手段目的化,而把目的手段化了,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意识的缺失和防范意识的上升。
其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国社会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痛苦的转变过程。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规范的缺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金融欺诈、商品造假等现象,使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以前人们到商场里买东西,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东西贵不贵? ”现在人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 ”由于这些欺诈和造假的现象得不到严厉惩处,因而在不同场合下不断重演,使消费者防不胜防,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市场的信赖。
其四,政府及其政府的各个具体部门如何使自己制定的政策取信于民,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些部门未经缜密的调查和讨论,就轻率地制定了某些政策,但这些政策一被施行,就出现了问题。于是,这些部门又十分轻率地修改甚至放弃原来的政策,从而使这类短期政策丧失了公信力。经验一再表明,制定政策一定要慎重,要广泛征求意见,甚至在某个地区进行深入试点的基础上再在全社会推出,以确保其稳定性、持续性和可信度。
诚信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向前发展的关键之一。希望全社会都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使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网
2014-06-12 0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