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沈联涛:信用过剩 萦绕不去的噩梦

来源:《财经》 2011-11-02 19:53:45

世界领导人将于本周末的法国戛纳G20峰会上聚首,而他们将面临的下一个经济雷区已经浮现在了眼前。这一次的形式可能是不透明的全球信用过剩,其背后的推手是由“太大而不能倒”的全球银行体系和规模巨大但几乎不为人知、不受监

   世界领导人将于本周末的法国戛纳G20峰会上聚首,而他们将面临的下一个经济雷区已经浮现在了眼前。这一次的形式可能是不透明的全球信用过剩,其背后的推手是由“太大而不能倒”的全球银行体系和规模巨大但几乎不为人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部门所组成的脆弱混合体。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其他人指责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是全球储蓄过剩,储蓄过剩导致资金从长期以来存在国际收支盈余的高储蓄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源源不断地流出。根据这一派的看法,过度储蓄导致了长期利率跌至最低点,吹起了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资产泡沫。

  但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克劳迪奥·博利奥(ClaudioBorio)和皮蒂·迪沙亚特(PitiDisayat)雄辩地指出,储蓄过剩理论并不能解释导致2008年危机的不可持续的信用创造。他们证明,资本流入的主体并非来自新兴市场,而是来自不存在国际收支净盈余的欧洲。

  替代理论国际信用过剩在上周金融稳定性委员会的影子银行报告中得到了诸多证实。金融稳定性委员会报告的披露令人震惊:全球影子银行(该报告定义为“以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和活动为形式的信用中介”)规模巨大。

  该报告是应去年11月首尔峰会G20领导人要求撰写的,报告指出,在2002—2007年间,影子银行体系增长了33万亿美元,资产规模从7万亿美元提高到了60万亿美元。这是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总额3.9万亿美元的8.5倍。

  据估计,影子银行体系大约占全球银行体系(250万亿美元,不包括衍生品)的25—30%,占全球银行资产的一半。这显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区域存在巨大的监管“黑洞”,迄今都没有以货币和金融稳定性为出发点进行密切监控。这一点有多重要?分析一下结构性投资实体(SIV)和货币市场基金在2008年崩盘中所起的作用就知道了。

  影子银行体系很复杂,因为它是各式各样机构和实体的混合体。除货币市场基金之外的投资基金大约占总量的29%,SIV占9%,但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公共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市场上的政府支持按揭贷款商房利美)。它们是常规银行体系的最大交易对手,它们的信用创造和自营交易及对冲总量占全球流动性流动量的大头,而后者正是货币和金融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的原因。

  麻烦在于,到2010年为止,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与2007年市场崩溃前差不多,而受监管的全球银行体系增长了18%。这就是金融稳定性委员会明确地将影子银行体系和全球大银行一起指为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原因。但全球问题可能要比各部分之和还要严重。特别是,来自常规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全球信用创造可能远远高于各国信用创造统计数字之和。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欠钱人没有财产,就不起诉了?大错!


北京才良(杭州)律师事务所 2018-06-14 10:11:05

谁来为携程信用卡危机买单?


腾讯科技 2014-03-24 08:55:42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