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主权债务问题连环爆发的背景下,中国近两年快速攀升的外债数字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
在欧美主权债务问题连环爆发的背景下,中国近两年快速攀升的外债数字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028.2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397亿美元。而在两年前的2009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605.79亿美元,2010年6月末这一数字为5138.10亿美元。短短两年间,我国外债余额攀升了近一倍。不过专家认为,我国6000多亿美元的外债从数量上看排在世界前位,但与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比,规模不算大。外债余额虽然在扩大,但是总体上仍在安全线内。
短期债务占比高 偿付风险仍可控
我国的外债余额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804.1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28.08%;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4621.1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71.92%,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2224.11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397亿美元。根据历史数据,在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两年间,中国短期外债余额增幅达137%,短期外债占比也由2009年的53.90%上升至71.92%,增长近两成。
从短期外债构成看,2011年6月末,与贸易有关的信贷余额为3482.21亿美元,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5%,其中贸易信贷占52%,贸易融资占23%。外汇管理局解释说,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大多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背景,其增长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基本上相适应。因此,这部分短期外债占比上升不会影响我国外债的安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闫小娜称,短期外债占比达到一定比例以后会面临一定的偿付风险,但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裕,在偿付方面不存在风险。而之所以短期外债增加,或来自本外币贷款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原因,“我国利率政策从紧,国内融资成本比较高,境外资金便通过短期债务的渠道进来了。”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8.27%,较2010年年末上升7.86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7.99%,较2010年年末下降0.57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09%,较2010年年末下降0.32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9.65%,较2010年年末下降6.97个百分点。
闫小娜认为,我国外债余额的币种结构与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例有一定关系,“我国的外汇储备从币种上看,美元占了60%以上,美元借债比较便宜,利率比较低,这是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会作出的选择。”
中国外债:借自哪里 用向何方
6425亿美元外债中,中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是借债大户。统计显示,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45.39%;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占30.38%;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13.01%;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占9.77%;中资企业债务余额占1.41%。
他们主要向谁借的钱?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3346.41亿美元,占83.07%,所占比重较2010年末上升3.09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81.87亿美元,占16.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的宗旨,将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机电等产业,从最新统计看,目前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占23.79%;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占12.53%;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8.1%;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3.85%;投向房地产业的占5.03%。
应增加外债稳定性
专家们指出,我国目前应该增加外债的稳定性。从结构上,应该尽量减少短期债务,增加中长期项目贷款或发国际债券,从而增加企业负债的稳定性。从来源上,应多借利息低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少借利息高的商业性贷款。从币种上,多借汇率呈下降趋势的软币种,少借呈上升趋势的硬币种。从利率结构上,要对国际利率市场多进行预测,利率上升时,多借固定利率贷款,利率下降时,多借浮动利率贷款。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宏观上我国使用外债没什么问题,但微观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项目使用效率不高,效益不好。为减少偿债风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要提高使用外债的效率。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