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体自觉地提升道德认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和磨砺,是诚信品格养成的基本条件。 从本质上说,当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对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重要的行为原则,也是基本的“道
诚信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体自觉地提升道德认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和磨砺,是诚信品格养成的基本条件。
从本质上说,当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对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重要的行为原则,也是基本的“道德底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顾客信任,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然而,近些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以及 “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昭告了一个事实:当前我国一些经济主体的道德素质并未如人所愿,而且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所要求的水平。
社会缺乏诚信,实际上是社会失信风气的折射。一方面,说明不少人不愿意通过诚实劳动致富,而靠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手段来赚钱;另一方面,就惩治违法犯罪而言,公安机关应加大打击诈骗的力度,但从扭转社会风气的角度,更需要相关企业主体和部门积极参与,防范和遏止利用自己的业务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相反,缺乏对用户上当受骗蒙受损失的“痛感”,缺乏对于自己形象和声誉受损应有的“耻感”,放任骗子大行其道,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于建设诚信社会责任的缺失。
不可置否,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主体自身造成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其负面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顶礼膜拜利益的“经济人”四处蔓延,导致尔虞我诈、唯利是图。在外在约束与制度规约缺失以及失信成本低廉的情况下,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也就不难理解。
诚信品格的养成是自我约束与法律制约的统一,是自觉与规约的结合,这是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就道德的本质特点来讲,对比法律,它主要是自我约束、自觉占主导,但同样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所以,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将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失德行为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保障。制度包含着道德的“基因”,能够防止偶然性、主观性,使主体对前途有一个比较理性而可靠的预期,进而保障诚信建设的理性推进。
无论是倡导形成诚信的风气,还是设立诚信制度,构建诚信体系,诚信建设都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公共服务企业在这一问题上,尤其不能淡忘自己的责任。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