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债市再爆信用事件 专家呼吁投资者理性看待

来源:金融时报 2011-09-22 13:47:16

山东海龙信用下调事件,是债券市场近年来首例主体信用评级遭调降事件。专家表示,这一事件虽不会波及整个市场,但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乃至国内债券市场发展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一直以来,国内主体评级被上调是常态,下调却不多见,而由&ldq

    山东海龙信用下调事件,是债券市场近年来首例主体信用评级遭调降事件。专家表示,这一事件虽不会波及整个市场,但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乃至国内债券市场发展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一直以来,国内主体评级被上调是常态,下调却不多见,而由“A+”直降至“A-”更是极其罕见,这一事件反映出信用评级行业的进步,体现出评级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和理性化的阶段。同时,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债券市场而言,也注入了一剂“预防针”,告诫市场参与者需要具体分析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

    9月2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称,因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及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决定给予山东海龙原董事长逄奉建、原副董事长兼财务总监王利民、财务部部长李洪太公开谴责处分,同时,注销其短期融资券剩余2亿元注册额度。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交易商协会开出的最严厉的处罚措施。

    在此之前的9月16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调整为“A-”,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并将其存续期的短融“11海龙CP01”的信用等级由“A-1”调降至“A-2”。这是债券市场近年来首例主体信用评级遭调降事件,而由“A+”直降至“A-”更是极其罕见,对于近期饱受城投债信用违约风险困扰的债券市场来说无疑将带来不小的震动。有投资者担心,该信用评级调降事件会给信用债市场带来较大冲击,甚至会出现类似今年7月份城投债的信用危机。

    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债券市场人士表示,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仅有4亿元存量的“11海龙CP01”并未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由于山东海龙2010年年报和2011年半年报均出现大幅亏损,联合资信也早在今年6月22日已经将山东海龙列入评级观察名单,债券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不会波及整个债券市场。相关资料也显示,在联合资信发布信用跟踪报告之后,无论是个券还是债券市场,都未出现明显变化。“11海龙CP01”并没有任何机构报价。来自经纪商的数据显示,短期融资券市场收益率变化不大,市场更多是受到资金面的影响而波动。

    自今年6月份国家审计署公布地方融资平台总体规模以来,关于云投集团资产转移、川高速核心资产被划转的城投债信用违约事件屡屡被曝光,引发债券市场一波恐慌抛售,目前这种担心又从城投债蔓延到了短期融资券市场。财富证券研究员陈鹏据此分析说,仅仅因为企业主体和债券评级被调降就导致信用恐慌的逻辑可能并不成立。7月份城投债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城投公司发生贷款违约。此前市场对城投债的风险认识并不一致,一些机构追求高票息的城投债,对信用风险认识不足。“而一旦信用风险出现,市场又陷入恐慌。同时由于银行间存量城投债多达5000亿元左右,所有的城投公司还款资金来源和经营状况比较接近,从而引发市场对城投债信用风险的普遍担忧。但对于非城投企业来说,其经营差异性较大,还款保障不尽相同。因此,"11海龙CP01"单个债券评级被下调对整个市场信用风险并不会有明显的放大效应。”陈鹏说。

    一家银行机构人士则表示,由于“11海龙CP01”主体评级原来为A+,在整个信用债市场中已属于较低评级。尽管由于调级,该券可能会超出部分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被迫抛售,但整体上看,能够投资此类债券的投资者主要还是那些具有高风险偏好的机构,对其信用评级或被调降也应有所预期,加上其规模较小,影响面非常有限,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此类市场的影响。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共融资部总经理曹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一些信用质量比较差的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恶化,出现评级下调是一种正常现象。“正所谓水落石出,如果宏观经济增速有放缓的趋势,甚至影响到微观经济中公司的盈利状况,评级的下调只是一个结果而已。”他分析认为,总体来看,由于国内债券发行制度的限制,能够在国内发债的公司都属于信用状况比较好的企业,目前仍然没有系统性的问题。“在整个宏观环境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不排除会继续出现一些个案。微观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也不同。虽然降级的可能是极少数,但是一些被列入观察名单的企业也是需要警惕的。”

    尽管多家机构债券研究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一事件并不会波及整个市场。但业内人士表示,在此前我国债券市场基本都是上调信用评级的情况下,此次山东海龙信用调降事件,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乃至国内债券市场发展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一事件可能反映出信用评级行业的进步,体现出评级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和理性化的阶段。同时,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债券市场而言,也注入了一剂"预防针",告诫投资者要关注信用风险。”专家表示,本次海龙主体评级被下调对市场终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评级的下调是评级公司对发债主体信用风险正常的预警机制,对提高信用债整体风险意识有一定帮助。

    自2005年短期融资券面世以来,目前为止仅出现一例危机事件,即“福禧事件”。2006年3月,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了10亿元短融,当年7月,福禧投资因涉嫌非法拆借上海企业年金中心32亿元资金而遭到彻查,该短融由市场热捧转为无人问津,并导致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短融偿付风险的关注。随着该事件的发生以及最终的如期偿付,“福禧事件”推动了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关注。

    众所周知,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债券市场而言,由于债券的种类繁多,发行主体多样,信用评级可以为投资者揭示不同债券的风险水平,为不同债券的市场定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过于单一化,可谓“千券一面”,在一些短期品种上,大多数获得的都是最高信用评级,无法反映不同企业的信用差别。而机构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依赖的通常是自己公司建立的内部评级体系。“当大家经历了类似铁道部评级高于国债这些事情后,在反映信用债违约性这一功能上,信用评级越来越成为一个供参考的指标。”一券商债券分析人士表示,本来市场都不怎么相信评级公司的评级,市场给出的收益率有时跟评级不相匹配。如果评级公司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评级就能真正反映公司的偿债风险,与市场利率相符合,就能真正体现出评级公司的作用,增强评级公司的公信力。

    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信息显示,2008年~2010年,在债券发行人跟踪评级中,累计有388次评级上调,仅有13次评级下调。“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低评级的发行人和债券往往受到"歧视"。”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监管层出于风险防控考虑,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设置门槛,限制低评级债券的发行流通,这有助于减少风险,却严重扭曲了评级和定价机制,最终导致评级上调成为“常态”,市场自然很难认可这样的评级结果和评级机构。

    陈鹏认为,正常情况下,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应该呈现双向转化特征,也就是低评级可以向高评级上调,同样高评级也可以向低评级下调。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经济繁荣时期,评级上调多于评级下调,经济萧条时期,评级下调多于上调。但是一直以来,国内主体评级被上调是常态,下调却不多见。在这样的环境下,突然有一只发债主体评级被一次性下调两个等级,的确会引起市场较大的关注。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走势,这可能意味着当前市场正在进入主体评级被下调的通道。市场参与者需要具体分析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

    业内专家表示,大力发展信用类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为了迎合发行人,一味上调其信用评级,将加大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中国债券市场的成熟,需要投资者理性对待信用评级的调整,更需要允许信用违约和垃圾债券的出现。有降级,有违约,有垃圾债,一个市场才可能成为完整而有效的市场。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表示,个别发行人在特定时期发生重大生产经营变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依靠对发行主体信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债券投资价值的债券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必然存在发行主体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的差异以及这种能力和意愿的变化,投资者应充分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和准备,正确认识信用风险是债券市场的本质属性之一,纠正“市场无风险”的偏颇认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信用评级清一色AAA遭质疑


网络 2014-08-27 21:29:1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