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构建诚信社会任重而艰难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1-09-13 14:39:52

如果说“8毛钱治病却要动10万元手术”激起国内媒体对道德滑坡的批判还显牵强,那么《人民日报》近期关于当前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的质问则尚可理解。 近几个月,由“郭美美事件”为导火线,接连曝出的

  如果说“8毛钱治病却要动10万元手术”激起国内媒体对道德滑坡的批判还显牵强,那么《人民日报》近期关于当前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的质问则尚可理解。 近几个月,由“郭美美事件”为导火线,接连曝出的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与公益慈善有关的事件,无疑都深深刺痛着社会大众的神经,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降低。 近年来,怀疑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心理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曾经的“权威声音”,许多人如今也将信将疑,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前不久,《国际先驱导报》说,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方政府越来越不被民众相信,有时越是被官方或专家澄清的事件,越遭遇网民的质疑。

  当前公信力缘何被削弱?中国人为什么“什么都不信”?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谁制造了信任危机? 《人民日报》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信任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关键在于做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一旦社会公信力受到损伤,便会导致民众对负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意识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信任危机”。 《深圳特区报》却从中看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人们安全感的缺失。“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生活上任何一点小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生存,所以处处小心谨慎也就不难理解。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变,变革不仅发生在经济体制上,还发生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道德一定程度上会失去约束,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失范”。怎样改变当前信任度不断降低的局面? 《人民日报》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立维护其社会公信力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媒体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社会公信力,扰乱大众视线的谣言才会不攻自破。此外,当前社会的焦虑情绪总体比较严重,很多人把怀疑权威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于公权力总是会先入为主一概否定。因此,必须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法、懂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权益意识和谣言鉴别能力,确保能够对政府的行为和专家言论进行正确理解,不轻信、不乱言”。

  如果社会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做事的成本,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旧的规则体系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仍处于真空期。虽然公信力会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但是它的构建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缓慢过程。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