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央行官员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这意味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停滞近三年的资产证券化有望在近期重启,为金融市场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试点以来,共有11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
近日,据央行官员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这意味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停滞近三年的资产证券化有望在近期重启,为金融市场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试点以来,共有11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起了17个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资产支持证券56只,合计667.83亿元。与微不足道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庞大的资产规模。截至2011年7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高达51.90万亿元。商业银行在承担金融体系过度集中的风险的同时,还面临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资本充足率考核压力。资产证券化作为风险重新分配的工具,可把信用风险和流动性转移出银行体系并在金融市场重新分配,同时也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开辟了途径,有利于促进银行经营综合化,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近年来,在有关监管部门和市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已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起主体逐渐多元化。除了商业银行以外,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也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第二,基础资产逐步多样化。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首批试点,分别以信贷资产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起资产证券化。2006年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发起“重整资产支持证券”,2008年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发起“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的基础资产类型向不良贷款、汽车抵押贷款领域拓展。第三,债券信用评级普遍较高。在已发行的56只资产支持证券中,除了17只定向发行、不进行信用评级的债券外,其余39只债券中AAA级债券达26只,占比67%;其余集中于A至AA级之间,BBB级别债券仅有1只。第四,债券期限较短。目前,除中国建设银行发行8只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期限超过30年外,其余产品期限均在7年以内,其中,期限为1年至3年、3年至5年的产品分别为22只、19只,占总数的73%。第五,二级市场交易清淡,流动性较弱。截至2011年8月,银行间债券市场资产支持证券交易量为27.58亿元,仅占发行量的4%,这与资产证券化“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第六,持有人分布较为集中。目前,商业银行仍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持有者,其持有比例约为70%。尤其是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基本上均为向发起人定向发行。商业银行互相持有资产支持证券,限制了该产品在分化风险、减轻银行资本管理压力等方面功能的发挥。
要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须在后续的试点工作中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小、流动性差、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
第一,逐步扩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范围。目前,已参与试点的发起机构仍然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下一阶段,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其提供资本管理的工具、支持其稳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其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创造了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第二,进一步丰富基础资产种类,继续探索中长期贷款证券化。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种类丰富,期限一般为3年至10年,因而保险和养老基金是主要投资者。而我国目前已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期限普遍较短,加之收益率无明显优势,使得投资者对其热情不高。在试点初期,较为简单的基础资产、较短的期限结构有利于减少风险。但随着试点的扩大,应进一步丰富基础资产种类、发展中长期贷款证券化,适应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
第三,培育投资者队伍,完善投资者结构。市场中存在一定数量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是金融机构将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市场的前提之一。目前,我国合格机构投资者规模仍相对较小,且同质化较高,这也是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症结之一。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强监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但不能代替市场内在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接下来,应逐步放开保险机构、外资银行等参与投资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加大投资者培育力度,提高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分析和定价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合格投资者规模,完善投资者结构。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