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双方谁在陈述事实 法律如何破解诚信之困--天津"许云鹤案"调查 22日,天津"许云鹤案"二审开庭。这起案件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在撞人还是助人均没有清晰证据的情况下,车主许云鹤一审被判赔受伤老
当事双方谁在陈述事实 法律如何破解诚信之困--天津"许云鹤案"调查
22日,天津"许云鹤案"二审开庭。这起案件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在撞人还是助人均没有清晰证据的情况下,车主许云鹤一审被判赔受伤老太10万元,在社会上引发争议。
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但毫无疑问的是,双方当事人至少一方未能尽述事实,成为双方说法迥异的谜题,也将当前有关道德与诚信的思考和讨论推上舆论浪尖。
撞人还是助人?当事双方各执一词
日前,天津车主许云鹤在华声论坛、爱卡汽车论坛等社区发表名为《助人为乐反被讹10万 法院乱判葫芦案何处申冤?》的帖子,称自己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老太王秀芝,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法院的判决理由是:车主许云鹤发现王老太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帖子引发网民强烈关注,与2007年南京"彭宇案"类似,网友们多数指责王老太“倒打一耙”。
是撞人还是助人?记者采访了当事双方。据车主许云鹤称,自己在2009年10月21日开车行驶在天津红旗路左车道,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横跨马路中间的护栏,不想被护栏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他急忙停车搀扶,发现老太太已经不能扶起来了,便拨打120和110,并从车里翻出创可贴给老太太包扎。没想到老太太却打电话告诉亲属,自己在马路上被车撞了。
而伤者王秀芝则说,当天她爬护栏时,许云鹤的车撞到自己腿部,自己被撞弹起后,趴在车前部,又倒在地上。王老太最初被送往天津市人民医院,伤情诊断为右胫骨平台骨折、右膝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等。王老太的女儿王莉萍称许云鹤在说谎,她说,照片显示许云鹤并不是正常停车,车头碰着护栏了。她还称自己当天赶到事发现场时,看见许云鹤在擦拭车头的灰尘,并被警方阻止。事故发生后,王老太去了多个医院救治,花费了大量医药费和人力成本,而车主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拒支付费用,因此将其告上法庭。
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就此事作出判决,王老太跨越中心隔离护栏属违法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云鹤被判决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王老太108606.34元。
有责还是无责?各方众说纷纭
对于一审判决,许云鹤表示不服。他说,现在案件已经不是赔偿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我赔付了,那成什么了?势必会助长不良社会风气,让帮助别人的人越来越少。"
目前,专家、网友对于案件也是众说纷纭。议论争议焦点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焦点一:许云鹤有没有撞到王秀芝?
北京市力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潜认为,许云鹤有没有撞到王秀芝这一事实对于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最终民事赔偿均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此案中,原、被告双方在撞与没撞上各执一词,而《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意见书》的鉴定意见是:"不能确定小客车与人体接触部位。"也就是说根据痕迹鉴定的结果无法得出明确结论。
但事实不明是否就无法做出认定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显东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有关证据规则已经制定了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告王秀芝主张许云鹤撞到了自己,就应当进行举证证明,不能提供证据就应当由其承担不利的后果。
焦点二:许云鹤驾车与王秀芝的倒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使用"假设"推理认为王老太受"惊吓"摔倒,网民对此感到尤为不解和不满。但有法律界人士则认为判决书用"假设"推理并无不当。
王潜认为,即使许云鹤的车辆与王秀芝并无直接接触,但也不能排除王秀芝摔倒与许云鹤驾车之间无因果关系。法院认为,无论机动车与王秀芝之间是否发生接触,王秀芝倒地都必然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这一推定并没有法律上的硬伤。
焦点三:事故责任如何划分?
不少网民认为,既然王老太违法翻越护栏承担主要责任,为什么还要判许云鹤担责40%?网民认为责任划分不合理。
王潜认为,正常情况下,鉴定结论若不能证明双方有接触,就应当推定无接触,而法院的推论却恰恰相反。
在赔偿责任方面,目前我国各地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人负主要责任而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的比例的尺度并不统一。北京地区一般是根据事故具体情况,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行人一方5%至20%的赔偿责任。一些律师和网友认为,本案中许云鹤承担5%的赔偿责任较为适当。
真话还是假话?法律难解诚信之困
撞人还是没撞,本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但在"许云鹤案"中,双方当事人却各执一词,让事件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许云鹤和王老太到底谁在说谎?
专家认为,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法院也很难作出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判决。法律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在道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仅仅依靠法律来破解当前道德和诚信之困,是远远不够的。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王来华认为,此案到底是撞人还是助人,连法院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大部分网民将其等同于"彭宇案",进一步渲染了"做好事反被讹诈"现象,不利于和谐社会和诚信社会的建设。
专家认为,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类似案件之所以被热烈讨论,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天津社科院舆情专家陈月生研究员说,无论双方如何各执一词为自己辩护,最终作裁决的都只能是法院。但法院遇到类似这种各执一词又没有证据的案件,在审判时要慎之又慎,在事实真相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在依法作出审慎判决同时,还必须对判决的理由进行合乎法理的详细阐释,不能让公众产生太多质疑,避免因为判决本身的含糊其辞或其他错误造成舆论的质疑。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