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 全球性信用风险加大

来源:金融时报 2011-08-12 11:13:28

投资、消费、工业运行的平稳回落显示7月份我国经济仍处在回调的过程之中。当前经济的平稳回落是我国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我国经济正在由政策刺激的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基于这一判断,市场对我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可以说

   投资、消费、工业运行的平稳回落显示7月份我国经济仍处在回调的过程之中。当前经济的平稳回落是我国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我国经济正在由政策刺激的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基于这一判断,市场对我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可以说基本消除。然而,对于通胀压力的上升是否到达顶点,市场对此仍有争议。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再创新高;7月份PPI同比上涨7.5%,刷新了2008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

    CPI、PPI超市场预期上涨,打破了此前6月份物价拐点的预测,显示当前通胀压力有增无减。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抗通胀。

    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肖磊认为,7月份CPI给予市场的信息只有一个,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下跌,美国、欧洲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情况下,资本市场流动性开始减弱,整个7月份除黄金之外,诸多大宗商品价格保持了整理势头,对于中国来说,输入性通胀有所减弱,再加上中国在抑制农产品及房地产市场所作出的“努力”,7月份CPI的新高数据似乎出乎市场预料。

    值得关注的是,新旧涨价因素的重叠推动CPI再创新高。市场预计三季度CPI仍将高位运行。从另一个重要物价指数PPI的上涨,我们也可以看出三季度物价下行的判断过于乐观。

    市场人士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出现振荡的背景下,PPI的上涨更多是同比因素的原因。PPI传导至CPI需要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未来缓解物价上涨将面临不小的压力。与PPI关系密切的7月份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仍高位运行,进一步验证了当前通胀压力难缓的预计。

    从PPI分类构成看,PPI中生活资料主要与农产品价格走势相关。当前来看,我国夏粮丰收为粮食价格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猪肉价格涨幅在7月份出现涨幅环比减缓的现象,因而市场预期未来PPI生活资料趋于稳定。

    PPI中生产资料更多地反映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及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情况。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国内信贷环境偏紧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从诸多数据来看,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去库存阶段,这一过程将会持续数月,这一因素将会成为未来PPI下行的重要原因。

    从PPI这一数据来看,对于我国物价即将会进入下行通道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从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振荡来看,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和。但是由于未来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反弹可能性依然很大,将会进一步强化通胀压力,推动涨价范围的扩大。另外,欧美经济的疲软会让中国的流动性更为严重。因此,也有市场人士预计,不排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回升的可能。

    不过,市场也预计四季度CPI有望有所回落,三季度CPI有望成为拐点。从拐点不断推后的预测来看,当前我国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形势依然复杂。

    就在CPI快马加鞭,成为我国今年经济运行面临的重大挑战,继而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热点的同时,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外部挑战,同样成为市场的关切之点。

    目前全球资本市场陷入恐慌,我国资本市场也受到波及。肖磊表示,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成了美国债务危机之后的又一个重磅炸弹,全球资本市场轰然倒塌,哀鸿遍野,中国投资者也未能幸免,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均出现了暴跌。但国际现货、期货黄金价格均接连创出历史新高,并以惊人的速度朝着每盎司1800美元迈进。从这个方面来讲,单纯地研究和判断国内市场,忽略国际市场的一举一动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符合投资预期的。

    肖磊认为,信用危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严重的风险所在,规避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结起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持有非信用类资产。肖磊同时认为,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太大改观,市场资金还将以各种方式聚集,商品市场吸引资金的能力继续存在。另外,全球性的货币干预政策均以注入流动性为目的,这使得半年来的全球性紧缩功亏一篑,中国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顶风紧急加息,控制CPI高企的工具暂时可依赖资本市场缩水导致的原材料及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避险产品黄金价格的上行,无疑警醒人们,这场全球信用危机必须时刻关注,未雨绸缪以防患于未然。

    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美债风波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需,因而总体来看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不会太大。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关联性相对较小,因此美债风波对我国影响不会很大。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像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大。因此,各方在做好准备防范风险冲击的同时,也不应产生过分的担忧情绪。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标准普尔下调南非主权信用至垃圾级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4-06 10:15:35

标普上调希腊信用等级


中金网 2016-01-25 11:42:27

韩国社交网络评估个人信用模式


网络 2015-05-16 22:15:54

韩银行奇观:“蜂拥”销户


网络 2014-01-23 13:43:34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