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招生电话门”暴露高校缺自信、缺诚信、缺淡定

来源:中国网 2011-07-04 13:32:56

昨天,复旦大学招生网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则 《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披露“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事件。同时,名为“复旦招生”的官方微博进一步指

  昨天,复旦大学招生网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则 《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披露“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事件。同时,名为“复旦招生”的官方微博进一步指明“上海某理工类院校咨询人员冒充复旦老师”。

  复旦校招办认为,此举导致先高考后填志愿的部分省市考生被骗,转而填报其它院校。教育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招生电话门”事件恰恰暴露出国内高校的种种缺失,令人遗憾、值得反思。

  缺淡定:“招生大战”下高校浮躁

  在圈内人士眼中,这种现象反映了国内高校浮躁之风,甚至有点“走火入魔”。据了解,近年来“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不光本地招生白热化,各校都兵分几路赴外地抢生源。如北京某名校到一些省份,拉出当地的高考“百强”排名表,据此采取“人盯人”战术,一一电话联系,甚至登门造访,许诺种种优惠条件,此番情形简直与产品推销员相似。另据报道,一所名校在某地本无文科招生计划,但为争夺当地文科状元,也改变计划加入这场激烈竞争。

  在此种“市场氛围”下,出现类似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恶意竞争就不足为怪,“招生电话门”就是一个例证。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章仁彪认为,照此“丛林法则”,一旦恶性循环,大学校园将“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这值得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缺自信:“创一流”变成“拼生源”

  在华东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周鸿看来,“招生电话门”是某些高校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同处国内一流的高校,办学水平并无明显高低之分;同样,对于所招生源,高考考分的几分之差,也不代表考生真实水平有多大差异。

  但当前,不少高校把“创一流”异化为“拼生源”,仿佛一流生源就能造就一流高校。章仁彪说,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的趋势下,各高校也应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变为“教而得天下之英才”。可见,大学排第一位的不是“进人才”,而是“出人才”;然而,国内高校总体上不仅缺少培育英才的气魄,也未真正完成培育英才的使命。由于种种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国内高校过于注重前端招生环节,而对后续的培养环节则重视不足。

  周鸿表示,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一旦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之间形成更为充分的招生竞争,靠目前这种方式来参与竞争将是国内高校的悲哀。

  缺诚信:“怪现象”屡出带坏风气

  此事也再次令人们反思高等教育圈的诚信问题。联系到以往的“招生大战”,再联系到高校中的其它“怪现象”,如各校公布的院士人数相加,竟会大于我国两院院士的总人数。还有各校统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但实际全国平均就业率并不及这一水平。

  周鸿表示,在招生宣传和推介环节,像这类假冒身份的招生电话无异于 “违法广告”。章仁彪说,试问受骗学生知晓真相后,会对高校教师产生何种印象?这些新生正式进入高校就读,又如何能接受学校的诚信教育、接受老师的模范表率?从考试诚信到学术诚信、社会诚信,恐怕都会受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这风气不能被带坏。”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网络跟帖评论须实名认证


互联网 2017-10-02 11:16:00

全国中小学启用新版统编教材


新华社 2017-09-02 12:00:00

2017年两会十大热点前瞻


互联网 2017-03-12 23:56:14

吴晶妹:未来将进入信用经济新时代


央广网 2016-09-28 09:02:50

一图读懂协调发展


2016-03-07 21:39:16

德维尔潘:信用评级体系存在政治偏见


新浪财经 2014-04-11 12:23: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