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紧缩政策不会造成信贷风险

来源:中财网 2011-06-24 12:47:1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则是其中的重要方案之一。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好和国内物价水平的走高,我国货币政策也逐步回归稳健,恢复常态。市场上一些担心紧缩政策有可能造成信贷问题的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则是其中的重要方案之一。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好和国内物价水平的走高,我国货币政策也逐步回归稳健,恢复常态。市场上一些担心紧缩政策有可能造成信贷问题的观点层出不穷。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  
   表外信贷不会使紧缩政策失效  
   记者:去年10月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努力使信贷增速回归正常水平,这是抑制通胀一揽子政策的关键一环。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化工具而不是加息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这些工具起效明显吗?
   屈宏斌:在我看来,央行运用的数量化工具是抑制信贷扩张更为有效的工具。央行通过出售其持有的证券来收缩流动性的空间较小,但央行已开始并将继续以其自己的名义发行央票,以从银行间市场回收流动性。
   今年,央行推出了更为严厉的月度贷款限额体系以控制银行的贷款行为。结合逐步加息,去年10月以来的这些量化紧缩措施已开始奏效,广义货币总量(M2)及信贷增长大幅放缓。
   为抑制通胀,未来数月央行仍需保持紧缩政策。目前我们预计未来数月将有两次准备金率上调和一次加息,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下半年通胀压力大幅下降。
   记者:如何看待银行表外信贷会影响紧缩政策的效果这个观点?
   屈宏斌:目前难以获得表外信贷的及时数据,但此类信贷增长在M2数据中仍有所反映,尽管不出现在新增贷款数据中。
   此外,自去年末以来中国银监会开始不断规范涉及表外信贷业务并强化监管。银监会同时制定时间表要求银行将现有表外信贷纳入表内,即银行须在2011年末前将表外信贷并入表内。根据这一时间表,每季度须将至少25%的现存表外信贷转入表内。
   我认为,由于对央行新发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缺乏足够了解,人们对信贷状况产生了新的困惑。紧缩性政策并未大幅降低信贷总量的增速,但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融资存在本质区别:银行信贷增长会带动贷款存款创造连锁效应,因而将形成自我维持的信贷创造,而前者并非如此。因此,只要紧缩性政策能够抑制银行信贷,则融资总量增速不久将有所放缓。
   的确,对银根过度紧缩和经济硬着陆的担忧正在增长,但我认为这些担忧没有必要。中小企业的确面临融资困难,但这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即主导中国金融体系的银行天生喜欢大型企业。即使没有信贷管制,同样始终存在融资困难。我们认为要通过进一步改革中国金融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依靠放松信贷。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不会导致银行危机  
   记者:为融资以进行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地方政府在过去10年不断通过其城投企业向银行贷款,此类贷款加速增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会不会产生大量坏账,影响银行系统?
   屈宏斌:基础设施投资本身没有问题,主要问题在于这些长期项目纵然有益,但多数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银行债务,这些债务的期限多为5~10年,大大短于融资项目回收期。换言之,项目回收期与其债务期限错配严重,导致债务违约风险。
   然而,对这一问题引发银行危机的担忧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因此,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换言之,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
   许多项目确为所需,因而能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债务。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货运占全球总量的25%,但中国的铁路网仅占全球总规模的6%,这意味着中国铁路投资的收益远高于全球平均数。事实上,上市公路企业的盈利在中国股市全部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
   房产市场虽过热但杠杆率仍较低  
   记者:在房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一年后,房价涨速放缓,房产交易量萎缩是否说明这些政策始见效?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会否造成银行的风险?
   屈宏斌:房产销售萎缩、信贷紧缩以及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导致大城市房产市场的调整,但这不太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的房产市场虽然过热,但杠杆率较低,这意味着家庭及银行的房产敞口仍较有限。
   其次,虽然在过去5年内房产开发商的贷款激增,若房产市场崩溃,信贷风险极大,但一季度末对房产开发商的直接贷款仅为2.49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5%。即便加上对房产的间接贷款,该比例仍为10%不到。这也印证了近期压力测试的结果:即便房价下跌30%,对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影响较为有限。
   最后,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且家庭部门的杠杆率较低,中长期潜在的住房需求依然旺盛。以上这些因素将会支持中国房产市场至少在未来5年内不会崩溃。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