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13个省的52个贫困地区,累计发放贷款30多万笔、17.16亿元,直接帮助10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这是2010年,何道峰所带领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交出的答卷。1999年,何道峰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时,还是一名志愿者
覆盖13个省的52个贫困地区,累计发放贷款30多万笔、17.16亿元,直接帮助10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这是2010年,何道峰所带领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交出的答卷。1999年,何道峰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时,还是一名志愿者。如今,他将自己定位为“社会企业家”,将商业机制引入NGO,以可持续的方式寻求发展,追寻一种“另类的心理回报”。
本地化运作
《21世纪》:据说,中和农信一开始是世界银行的一个在华项目?
何道峰:它最早是世界银行的试验项目,主要是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发放贷款。当时分两块:一是输出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就业,为贫困家庭创造财富并帮助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二是在陕西和四川的两个县进行小额信贷实验, 1999年我来基金会之后把这个项目带了过来。
《21世纪》:从成立至今,中和农信的机构形态经历过哪些演变吗?
何道峰:整体看来,一开始可以说是项目试验阶段,主要是帮助中国扶贫办来进行项目运营;然后,我到扶贫基金会之后,逐步发展起这个项目,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非政府组织来共同运行,我们把这个叫SCCOP,也就是农户自立服务社。2005年底,《基金会管理条例》通过后,我们可以单独设立分支机构,就迅速撤掉了与地方政府合办的机构,形成完全的直接管辖。2009年,我们进行公司化运作,成立了中和农信来统领全部业务。
《21世纪》:这么一步步走过来,回过头看,最难迈过的一道坎儿在哪里?
何道峰: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法律的限制,当初基金会不能在地方设置分支机构,只能与县里合作。在2005年以前,我们只能与地方扶贫办联合发起非政府组织,成立农户自力服务社。由于采取双重管理,县里又有自己的指挥标准,在管理和利益上无法规范。另外,我们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一旦受到阻碍,就无法将项目进行下去。
《21世纪》:能够生存十五年,得益于哪些创新?
何道峰:在体制方面,我觉得我们能将小额信贷做成连锁,进行规模化经营,这就是创新。在管理上,由于管理人员下派成本很高,但从当地找风险又大,所以我们从党政干部中挑选,把政府官员转变成企业家,许多人都经历了从政府人员到农村草根企业家的华丽转身。现在,我们的干部基本已经本地化,信贷员都是农村青年,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为农村青年开辟了就业新途径。现在,我们总共有信贷业务员600多人。在坚持放贷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对农户进行培训,我想这也是扶贫方式的创新。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我们坚持信息系统的理念。1990年代初,我们的信贷员就用电脑办公了,现在我们自己编软件,通过业务员的电脑终端,可以随时查看还款信息等多个数据。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