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诚信是种生活态度

来源:金黔在线 2011-06-15 15:40:23

村口的水泥“牌坊”,墙上的宣传栏,悬空的布标,在清镇市唯一一个全省一类贫困乡——暗流乡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诚信”这个词组的身影。   6月初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村

  村口的水泥“牌坊”,墙上的宣传栏,悬空的布标,在清镇市唯一一个全省一类贫困乡——暗流乡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诚信”这个词组的身影。

  6月初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村民林明军行色匆匆地穿过这些“诚信”——他可没功夫去细想,走进乡农信社。

  人不算多。林明军径直走到窗口,从黑皮夹中抽出一张卡递给营业员。

  这张卡就是当地著名的诚信卡,外号“第二身份证”。上面三颗星表示是农信社评定的三星级诚信用户。

  三星级诚信农户能享受到的待遇,林明军清楚得很:最高能贷到10万元的款。

  林明军打算种植蔬菜,急需贷款5万元。

  营业人员接过卡刷一下,“嘀”一声,电脑上显示出林明军的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和婚育情况等基本记录以及他和妻子的合照。

  不到5分钟,林明军办理了5万元的贷款。而过去,就算贷1万元的款,作为身无长物的农民,他也面临诸多障碍:找在政府工作的亲戚担保,游说信贷人员,提前几天甚至一个月,贷款才能落实。

  “现在大家只要想发展生产都会贷点款。种菜不是一亩两亩自己吃,养鸡也不是几十只拿去市场卖,都想做大一点收入更多一些。”林明军说。

  到今年5月份,乡农信社涉农贷款达6500多万,比存款余额高出1倍。

  “这说明了我们农民用“诚信”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机会。”乡长李宁评论道。

  如今,暗流乡21个村全被农信社评为诚信村,符合办理条件4400多农户统统纳入诚信户体系。

  在此待了多年的乡农信社主任尹宏兵颇为自豪地对外来者说:“我们的坏账率在0.25%以下,而信用村的一般标准在5%以下。”

  他曾经到各处检查信用乡镇工作,从未见过那么低的坏账率。去年,乡农信社坏账回收又创了自2006年诚信农民建设以来的历史新高。

  这与我省农村信用联社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村民用诚信消费的措施密不可分。它们将原本作为个人道德素质的诚信,通过制度的创新设计以及扎实细致的工作,变成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本。

  按农信社的规定,一般诚信农户贷款额度仅有1万元,但从1到5星诚信农户,授信额度逐渐增加,分别为2、6、10、15和20万元。非诚信村,则贷款授信额度相应减半。同时,农信社贷款利率优惠和特事特项优惠都大大倾向于诚信用户。

  诚信,在这里“明码标价”。而那些标价,像林明军这样的村民,看得很明白,算得清楚。

  村民彭江夫妇在清镇市开婚纱店,去年才回暗流乡做婚纱摄影生意。尽管他们从没贷款,但是还是按时去升级自己的诚信系统。

  “我们想着总会有用。”彭江的妻子陈玉兰说。

  最近他们准备贷款做养殖:“我们四星级诚信用户能贷到15万呢。”

  后来,诚信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诚信建设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贷款。”

  暗流乡干部上街发诚信社会建设宣传单时,很多老百姓扔下这个疑问掉头就走。

  他们的离去,在清镇市领导干部眼里,是对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贷款这种方式,还能提供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去年中旬,他们制定了诚信农民标准,出台的七大扶持政策囊括了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政策的核心是按诚信级别进行奖补,将诚信贯穿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暗流乡根据实际情况,从市里出台的100条诚信农民标准中“刨”出40条标准作为“土政策”的核心:制定他们认为较为容易量化操作考核的指标。

  “我们总在考虑怎么更好地让老百姓理解和做到。”乡领导说。

  市里制定的《诚信农户标准》中第一条是诚信于党和政府,包括了15个指标。暗流乡最后归纳成4个指标:一是参与乡村组织的公益事业建设、救灾抢险等工作中投工投劳。二是被评为乡级以上“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荣誉称号,三是家庭成员被选为农村能人的。四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种植养殖有一定规模的。

  评定诚信农民也很简单,村民先自评,给自己打分,再由政府组织村里几位有点威望的“大众评审”——村诚信建设委员会审查确认,在村民组公示一周后,再从村里审核到乡里确认,最后录入诚信社会管理系统中。这个系统是乡里花了几万元,请人设计的。

  于是,暗流乡的诚信管理不再是藏在文件柜的档案,而是电脑里闪现的动态资料:诚信等级升级降级一目了然。

  村民们发现,生活随时跟诚信挂钩:交个水费、电费、有线电视收视费,领个结婚证,带娃娃上幼儿园要交的学前教育费等,都按诚信等级区别对待,进行奖补。

  水费减免的故事

  乡水利站柜台上,至今还堆放着一大摞诚信社会建设诚信农民奖补告知书。

  随手拿起一张,是去年9月份的奖补告知书。村民秦建国是三星级诚信农户,因此按奖补措施,三星级诚信农户可以获得15%的优惠,于是,8元的水费减免了1.2元。签字的地方还压了个红红的拇指印。

  “村民们用水都很节约的。最多的也就减免了100多元,他家在修房子,用水多。”乡水利站站长胡海说。“别小看一块两块,村民们高兴着呢。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家的都是中老年人,手特别紧。”

  村民们挤挤挨挨来刷诚信卡缴水费时,减免得多的人,总忍不住会回头得意地对熟人大声说:我家减了好几块,比你家多两块呢。

  “那其实是种强烈的荣誉感。”胡海认为。

  有村民忘记带卡,坚持下周赶场再来缴。

  还有的村民挺不服气地找胡海评理:两家就住隔壁,星级都一样,凭什么他家减免的水费比我家多。

  胡海从电脑里一刷卡,里面的诚信资料跳出来:他家是三星,你家已经降成两星了。你家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被扣分降级了。

  村民颇为不好意思地收起卡,垂着头走了。

  甚至乡中心小学也能刷诚信卡,孩子们上下学都要刷一次。父母只要刷自己的卡,就知道孩子进出学校的情况。“这样可以培养家庭的诚信氛围。”乡长李宁说。

  “乡水利站去年奖补的水费6000多元,而全乡奖补的总金额不超出两万元,但是极大地刺激了村民参与诚信建设的热情。”镇里的领导干部们显然觉得花了小钱办了大事。

  现在,诚信成为村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乡活动室的电脑旁有个一人高半米宽的文件柜,里面整整齐齐码的全是《清镇市诚信农户申报评定表》。

  通过评定表上加减分的情况可以发现,在对村民诚信评定中,“大众评审”获得了一次集体表达道德追求的机会。

  自评表上,大多数农户自评都写100分,少数写90分。在村庄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那些被邀来评定的村民眼睛可都是雪亮的,扣分理由总是非常充足:致富能力差扣4分;卫生环境差扣2分;夫妻不和扣1分;兄弟不和扣2分;参加公益活动不积极扣2分……

  “有次录入评审信息进电脑时,上面居然是打骂父母,扣10分。”工作人员对“大众评审”的愤怒至今记忆犹新:在村民们看来,打骂父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又不能告上法院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通过评审猛扣分,警告不孝子,他们才算出了口恶气,为村里伸张了正义。

  “每个村都会根据自己村的道德偏好扣分,并不完全按照我们的规定。”镇领导说。

  村里注重家庭和睦,就会对夫妻吵架、兄弟不和扣分很严;注重大环境改善的,就会对村民单家独户的家庭卫生以及不参加公益劳动扣分多。

  “他们有自己对善恶的理解。”这是镇领导们的看法。另一方面,却是村民们通过诚信评审的渠道,张扬了对生活的理解。

  今年,洋桥村的村民阳天举被大家选为村主任。原因很简单,同村村民彭明华被判刑,欠了信用社贷款不能如期归还。为了不影响全村的信用记录,降低大家的“诚信福利”,他自掏腰包代彭明华还利息。村民们用投票行为表达了自己的赞叹。

  今年六一儿童节,靠数次从农信社贷款起家,如今已经拥有几十万家底的华洞村25岁村民杨正福出资1万多元,捐赠了500个学生书包给乡里两所小学。

  书包上面印的是:“播种诚信,感恩社会”。

  他要让这些小书包成为乡里的一道风景线:“想做大事,还得有信誉保证。今天这个诚信的环境来之不易,大家要多多爱护。”

  诚信建设是发展的需要

  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石香

  嘉宾: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刘乃云

  主持人:农信社开展信用工程5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清镇的“诚信农民”建设,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您怎么看这个事?

  刘乃云:农村信用社通过信用工程,给农民授信贷款,也是被逼出来的。当时,农民要脱贫致富,发展生产,需要资金,可是农民没有资产抵押,达不到贷款条件,融资几乎没有渠道。而信用社需要发展,资金不周转,效益不会自动产生。这样的情况下,农信社想到开发信用资源。

  2006年启动这项工作时,我们员工也疑惑重重,担心贷款收不回。小额农贷的低不良率证明,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信用工程能得到全省的认可和响应,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农民要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地方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资金支持;信用社要发展,必须开拓农村业务。总之,是发展的需要。

  主持人:在诚信建设方面,农信社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乃云:今年,农信社出台一些新规定,对小额农贷放贷面拓宽,授信主体、授信额度、主体年龄都大幅度放宽,为了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水平,省联社正加大职工的培训力度,全省将有1600多名员工得到培训。

  农信社还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给予资金支持,并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更优质。

  全省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以及信用乡镇的评选,已扩展到全省各个县(市、区),关岭、凤冈、印江等县,其农户的诚信程度、贷款总体不良率等指标已相当好,正有意申请“金融信用县”,使当地百姓获得最大的利率优惠。

  主持人:农信社将如何把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

  刘乃云:思路决定出路,员工心里不想着农民,不了解农民的需求,就贯彻不好农信社“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以后,要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要求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对农民要有“真心、爱心、诚心、恒心和耐心。”

  2009年以来,对全省200多个没有金融服务点的“空白”乡镇,农信社不惜投资,设立了固定或流动服务网点,几年来,经营一直亏损,为了肩上的社会责任,农信社一直坚持。

  信用工程促进了诚信建设,又反过来促进了全省农信社的发展壮大。在信用工程建设中,有真实的资讯、有机制保证,通过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农民自己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信用社的管理越来越正规,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开发业务,满足各种层次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发展。

  信用社员工因贷款“阳光”操作,只有靠业绩来获取“阳光”收入,促进了信用社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的增强,工作作风得到转变。

  诚信之路

  清镇市建设诚信体系之路,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其间,有过因失信而迫使企业转战他处的痛心,有过因良好的诚信声名鹊起的喜悦,当然,也有过诚信建设发展减缓的困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清镇市,诚信大道正越走越宽,越走越有滋味。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铺展开去:截至去年底,清镇市有4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信用乡镇。按清镇市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评定的诚信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4.2%,诚信村民组占全市村民组总数的74%;诚信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4.3%;同时,20家龙头企业被评为诚信龙头企业。

  早期,清镇市提出的诚信农民建设,更多的是依靠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体系运转。在声势浩大的建立信用乡镇活动中,农信社出台了若干根据诚信级别进行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使得那些为了扩大再生产而贷款的农民非常珍视自己的信用——诚信是明码标价,量化的。

  去年,清镇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良率从当年8.74%下降到1.96%,近7倍。而此时涉农贷款余额已经高达9.97亿元,是诚信农民建设之初的5倍。

  金融机构支撑出的诚信体系,使得诚信之路不只关乎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还是一个社会资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村民们了解进入市场经济的规则,抓住了诚信提供给他们的发展机会,降低交易成本。

  清镇市政府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推,农民主体”三位一体的政策,将诚信农民升级为诚信社会建设活动。

  政府主导发挥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制定了“七大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民诚信。

  一是贷款贴息。每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按农户占60%、企业占40%的比例,重点对一星级以上诚信农户、A级以上诚信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各乡(镇、街道)、龙头企业凭诚信等级、诚信综合指数公平竞争争取;

  二是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对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安排的项目,采取上不封顶的办法,由各乡(镇、街道)、村(组)凭诚信的综合指数争取;

  三是财政购物补贴。农机具、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购物补贴,重点向诚信农户、诚信企业倾斜;

  然后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民生保障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项目重点支持诚信农户、诚信村(组)、诚信乡(镇、街道)、诚信企业。

  这些巧妙地以符合群众利益为导向的措施,促使农民将诚信变为一种生活态度,促使企业将诚信当做一种社会责任,从而将诚信建设迅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氛围,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去年,清镇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比2005年——诚信农民建设之前增长了85.6%,年均增长13.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多元,比2005年将近增长一倍,年均增长13.83%,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1.77个百分点。

  同时,清镇市的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全市出栏肉鸡1400万羽,占贵阳市肉鸡供应量的80%,产值3.5亿元;奶牛存栏量从1000余头发展到去年的11000头;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26万多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增加,去年清镇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16.1%,是贵阳市各区(市、县)中下降幅度最大的。

  这些,都有诚信建设的影子。

  现在,诚信之路的焦点集中到了政府身上:通过管理营造诚信发展氛围,成了诚信建设的新命题……

  诚信之益

  “诚信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曾经是清镇市农民面对发放诚信建设宣传单工作人员时最大的疑惑。

  对不同的人而言,答案可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光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诚信建设会有临空蹈虚的危险,难以深入人心。

  农民长期依赖于以家庭为核心的自给自足小生产形式,面对的市场有限,通过交换获利的机会很少。进入市场经济后,市场从家附近的集市变成了省内外,再加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产品越来越多,逐利行为更加急切。于是,近几年的多起震惊全国的农产品安全事故中,我们都能发现产业链条下游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参与其中,与企业一起欺骗消费者,从中谋利。

  清镇市农业局党组书记、诚信办主任吴毅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新店镇不少农民不遵守合约吓走了外来养殖企业。后来,他找到曾因偷卖鸡苗拒不归还公司款项的村民谈心。该村民坦诚地告诉他,养了6批鸡,4批都是赚钱的,两批亏了点。如果老老实实继续做下去,稳赚钱。

  很多村民都会一时被短期利益遮住了眼睛。经济学家用囚徒困境来说明人们因缺乏信任而建立不起合作关系。在现阶段,诚信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将农民和市场更好地链接,或者找到一种优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清镇市诚信体系建设之所以运转良好,有发展活力,记者认为,主要是其体系建设核心是围绕大众利益取向,将诚信从个人道德素养变成社会资本,让人们从单纯的逐经济利益变成逐“诚信的利益”,并由此形成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盘点违法失信典型案例


新浪 2016-03-07 20:11:00

婴儿信息5-10元/条被倒卖


网络 2013-10-13 22:16:0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