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乏人喝彩 中国版CDS发展遭遇瓶颈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1-05-14 13:52:52

去年10月末,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推出时备受瞩目和期待。然而记者日前获悉,半年来CRM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并不活跃,市场基础薄弱,交投清淡,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   13日由

  去年10月末,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推出时备受瞩目和期待。然而记者日前获悉,半年来CRM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并不活跃,市场基础薄弱,交投清淡,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

  13日由央行、英国驻华使馆主办的中英公司债信用衍生工具研讨会上,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从去年11月5日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上线以来,直至今年5月12日,其共成交23笔,名义本金不到20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的情况更为惨淡,从去年11月11日上线到今年5月12日,其共发行9只,名义本金7.4亿元。

   从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过去的半年来“中国版CDS”遭遇的冷境。此前,时文朝曾撰文坦言,CRM的推出仅仅解决了产品的有无问题,产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市场的发展壮大仍有若干问题亟须研究解决。

  其实,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CRM的推出有利于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对转移信用风险、释放机构资本金、促进市场价格发现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为何这样的好东西,市场没有充分利用呢?

  时文朝认为,其一是监管者对任何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都要有观察、评估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影响了CRM的开展;其二是投资人队伍结构单一,以商业银行为主,券商尤其是保险公司的参与度为零;其三,市场的外部环境,软硬件制度均不健全;其四,定价基础薄弱;其五就是在评级和流动性等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尚存不足。这一系列因素形成了制约CRM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此前,也有市场交易人士告诉记者,目前CRM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虽然通过CRM使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部进行转移,对降低信用风险在个别银行的过度集中具有意义,但投资者类型的单一化和同质化现象,使信用风险不能在全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导致CRM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宏观经济金融平稳的作用大打折扣。

  时文朝建议,从长远来看,应积极扩大和培育投资者队伍,不断丰富参与主体类型,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非金融企业等不同类型机构参与CRM市场,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应有的功能。同时,要发挥CRM核心交易商的市场基础作用,引导其对CRM进行有效的双边报价,通过做市推动CRM市场流动性提高。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新“国九条”出鞘 剑指重建市场信用


易宪容(微博) 2014-05-16 10:21:42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