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潘石屹:限购令拷问中国房地产市场诚信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1-04-05 10:50:24

一旦出现专门提供税收证明和社保证明的业务,不仅限购令形同虚设,没有起作用,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将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远离诚信 编者按: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同网友互动,就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

     一旦出现专门提供税收证明和社保证明的业务,不仅限购令形同虚设,没有起作用,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将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远离诚信

编者按: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同网友互动,就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房价上涨过快,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土地供应量太少以及货币政策太宽松。

    对于政府为限制房价实施的限价令、限购令,潘石屹表示,其
作用仅是扬汤止沸,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有彻底根治了土地财政的这一弊端,才能真正实现房价调控的目标。

    此外,潘石屹还指出,限购令的出台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非法业务,如为买房者提供税收证明和社保证明等。他表示,这样一来,限购令不仅破坏了社会风气,还将导致房地产市场失去诚信。

以下是潘石屹观点摘要。

潘石屹: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预计今年或者这个月的价格,甚至明天的价格。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随着限价、限购的出现,就出现了一个与市场供求没有关系的房价调控目标。

 就房价控制房价只是扬汤止沸

    我曾预计,各地的调控目标不会超过去年房价的涨幅,但我们看到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大多数的地方政府直到今天还未公布调控目标,已经公布调控目标的城市,许多都没有直接说出具体的百分比,而是用一些很复杂的表达方式。

    撇开这些文字游戏不谈,问题的实质是过去几年房价的确上涨过快,而房价上涨过快是由于土地供应量少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治理房价最根本的问题还应该从这两条着手。

    房价只是一个表象,问题的实质是土地的供应、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贫富的悬殊。就房价控制房价不是釜底抽薪,只是扬汤止沸。

    为什么各个城市对今年房价调控的目标这样的不清晰,有意地要把这个调控的目标做得大一点,我想根本的原因还是土地财政。如果房价涨幅小,甚至确定了房价下跌的目标,这个城市的土地就会没有开发商购买,就会影响当地的土地财政。不彻底改变土地财政,这种怪圈还会一直循环下去。

北京限购令让大量资金转向

    从“京15条”公布之后,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北京住宅销售的情况,一直非常的低迷,包括最近几天。这种低迷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资金链比较紧张的环节或是地方政府、或是开发商、或是银行一定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降价促销。上海住宅销售价格已经下降了。北京快到住宅价格下跌的临界点了。

    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一些旧楼盘都没有降价,怕引起纠纷,而新开的楼盘,一般都采用了低价入市的方式。总体的住宅市场观望、降价的情绪还是比较严重的。

    住宅价格要降低多少很难预计,目前市场信号比较混乱,购房人持币观望,希望降价后再购买,不够资格的人埋怨房价与他们没有关系。政府希望能够把房价的上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合理的范围是多少,不知道。

    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动力,希望高房价能够促进土地的销售。房地产开发商希望在政策多出、市场波动、成交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采用最保守的策略,能够保护自己的资金链。银行也很担心,给地方政府的贷款和开发商的贷款,在房价下跌时能不能收回。

    “限购令”挤出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是过去准备投资住宅的,这些资金的流向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流向限购的35个城市之外的城市;第二,购买其它可以投资的产品,比如股票;第三,投入到没有限购的房地产品种中去。

    前不久在香港有一些基金经理和媒体记者跟我说,随着内地限购令的出现,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税收证明和社保证明的业务。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最大的悲哀,不仅限购令形同虚设,没有起作用,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培养的是欺骗,失去的是诚信,将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远离诚信。

    刚颁布的一房一价的政策,包括明确代办收费和物业费的标准,许多人都认为是为了控制房价,但我认为这是在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让房地产行业的管理进一步地清晰化、明确、透明、公正。

    在未来,政府为了控制地价,希望采用招标的方式,实际上,控制地价只要加大土地的供应,地价自然会降下来,没有必要在交易方式上去下功夫,交易方式不会影响价格。不透明的交易方式,只会滋生腐败。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