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1 促销产品有猫腻 抬高售价再打折 许多消费者都愿意选择在促销活动期间购买家电产品,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商家利用这个机会虚抬价格,然后再打折“让利”。这种伎俩已经算是“厚道&r
陷阱1
促销产品有猫腻
抬高售价再打折
许多消费者都愿意选择在促销活动期间购买家电产品,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商家利用这个机会虚抬价格,然后再打折“让利”。这种伎俩已经算是“厚道”,更有甚者,拿样品、缺陷品、淘汰品打折出售,以次充好。消费者往往被蒙在鼓里,以为得了小便宜,实际吃大亏。
记者拆招:知己知彼知老底,折扣过低要留心。
陷阱2
销售MM有妙招
推荐讲究性价比
原本打算买A品牌的产品,不料到了卖场,抵挡不住销售MM的甜美笑容和热情推荐,买了B品牌的产品,回家一看,不合用。换位思考一下,销售人员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呢,还是商家利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性价比”一词,仔细想想原来是指“销售性价比”——哪个产品利润高,就推荐哪个产品。
记者拆招:防人之心不可无,就当商家推荐耳旁风。
陷阱3
各类噱头有门道
热心帮衬成“水鱼”
某些商家喜欢让自己的产品和“绿色环保”、“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联系起来,搞一些每卖一台机器就捐助多少钱的活动,利用消费者的爱心和热心来销售产品。且不说这些活动是否真有其事,既然要捐助公益事业,直接打款给相关组织就行了,顶多再大张旗鼓宣传一下品牌,为什么一定要和产品销售直接联系起来呢?
记者拆招:司马昭之心,消费者知不知?
陷阱4
送货上门要慎签
货不对板磕碰摔
网购或者购买大型家电,消费者往往会选择送货上门服务。当货物送到家的时候,不要急着签收,一定先仔细看看是否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产品有没有磕、碰、摔的痕迹。最好能够当着送货人员的面,测试产品能否正常运转。如果出现问题,要勇敢拒收,快递公司有义务承担运输风险。
记者拆招:麻痹大意是大敌,“应该没事”讲概率。
陷阱5
产品标签很重要
撕毁不保惹争议
很多消费者在拿到产品之后,喜欢立即将上面所有的标签撕掉。这样做可能会被某些商家利用,作为拒绝退换货的借口。特别是一些在保修期内的零件,如果撕毁了连接处的标签,厂家可能会以私自拆修为由拒绝免费保修。消费者最好在产品入手之后,过个十天八天再撕掉标签,看到“撕毁不保”的字眼更要留意。
记者拆招:标签事小,失保事大,有洁癖也要忍忍手。
陷阱6
保留票据大作用
投诉维权有凭证
有些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之后,觉着反正也没处保修,发票就没必要开了。或者开了发票,随手就扔一边,再也找不着。其实,票据是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真到了有纠纷的时候,手上没有票据,对方一赖到底,吃亏的可是自己。再说了,开发票也是帮助国家保障税收,民族大义不可懈怠。
记者拆招:随手开发票解救维权小青年。
陷阱7
踢球高明胜国足
顾客奔波两头空
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就成了弱势群体,投诉无门,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找到卖家,给你推到厂家;找到厂家,给你推到卖家。如此反复折腾,消费者往往就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后放弃维权。找消协?上法院?真得掂量掂量自己耗不耗得起。说实话,这种问题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记者拆招:太极推手真无敌,横行江湖欺小民。
陷阱8
行业规则潜规则
三包政策假政策
现今各个行当谈“潜规则”就色变,偏偏家电业里的某些“潜规则”敢于顶风作案。消费者遇到商家“这是我们的行规”、“别家也是这样”之类的说辞,千万不要被唬住。记住一条,一切与国家法律、政策相抵触的行规都是站不住脚的。据理力争,谈不拢就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实在不行就诉诸法律。
记者拆招:法律面前,一切“潜规则”都是纸老虎。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