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和法堡:语文教材的“造假风波”引发真问题

来源:湘江评论 2011-01-07 11:57:02

去年10月份,由一个民间研究团体发起的教材批判让小学语文教材陷入“造假风波”,《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等故事被批为纯属虚构。(1月4日《扬子晚报》)   本来,社会上的造假现象已令公众叫苦不迭,深恶痛绝。

  去年10月份,由一个民间研究团体发起的教材批判让小学语文教材陷入“造假风波”,《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等故事被批为纯属虚构。(1月4日《扬子晚报》)

  本来,社会上的造假现象已令公众叫苦不迭,深恶痛绝。没想到,这种该死的东西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来了。虽然有教授坦言“良好效果的虚构没什么不对”,可我不明白,天下之大,富有感化作用,能够启迪心灵的名人故事多如牛毛,可为什么还要“去真存伪”呢?这种弄虚作假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到底有啥好处?

  据该研究团体负责人之一、被媒体称作“麻辣教师”的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介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杜撰名人故事,典型的是《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篡改经典原创,有的甚至丢失了原作的韵味;三是塑造病态的母爱。其中存在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缺失和事实缺失四大问题。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诚实,一方面又用虚构的名人“故事”来“教育”天真无邪的孩子,如此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让人感到荒唐,更让人忧心如焚——孩子将来长大懂事了,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的虚构课文,心里会不会有“原来老师是在骗我们”的感想?如果真的是这样,课文中的名人“故事”不但起不到“教育”功能,恐怕还会起反作用。

  也许会有人说,课文中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更在于其阐述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但我以为,有什么样的师傅就会有什么样的徒弟,语文教材中用虚构的名人“故事”来糊弄孩子们,肯定会失信于孩子们,也容易让小孩子产生心理变态,最终让孩子们偏离诚信的轨道,丧失处世为人的基本准则。显然,这与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况且对真实的人物进行虚构也是不对的。

  无疑,小学课文中瞎编名人“故事”的做法,无异于教孩子们怎样去说谎,怎样去行骗,不可能培养出拥有诚信品格的孩子,想想都令人感到后怕。因此,面对教育理念被歪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了。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对全球共享单车监管三种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 2017-05-27 12:01:21

惠州开始试行快递实名制


网络 2014-01-11 10:23:04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