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由一个民间研究团体发起的教材批判让小学语文教材陷入“造假风波”,《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等故事被批为纯属虚构。(1月4日《扬子晚报》) 本来,社会上的造假现象已令公众叫苦不迭,深恶痛绝。
去年10月份,由一个民间研究团体发起的教材批判让小学语文教材陷入“造假风波”,《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等故事被批为纯属虚构。(1月4日《扬子晚报》)
本来,社会上的造假现象已令公众叫苦不迭,深恶痛绝。没想到,这种该死的东西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来了。虽然有教授坦言“良好效果的虚构没什么不对”,可我不明白,天下之大,富有感化作用,能够启迪心灵的名人故事多如牛毛,可为什么还要“去真存伪”呢?这种弄虚作假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到底有啥好处?
据该研究团体负责人之一、被媒体称作“麻辣教师”的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介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杜撰名人故事,典型的是《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篡改经典原创,有的甚至丢失了原作的韵味;三是塑造病态的母爱。其中存在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缺失和事实缺失四大问题。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诚实,一方面又用虚构的名人“故事”来“教育”天真无邪的孩子,如此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让人感到荒唐,更让人忧心如焚——孩子将来长大懂事了,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的虚构课文,心里会不会有“原来老师是在骗我们”的感想?如果真的是这样,课文中的名人“故事”不但起不到“教育”功能,恐怕还会起反作用。
也许会有人说,课文中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更在于其阐述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但我以为,有什么样的师傅就会有什么样的徒弟,语文教材中用虚构的名人“故事”来糊弄孩子们,肯定会失信于孩子们,也容易让小孩子产生心理变态,最终让孩子们偏离诚信的轨道,丧失处世为人的基本准则。显然,这与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况且对真实的人物进行虚构也是不对的。
无疑,小学课文中瞎编名人“故事”的做法,无异于教孩子们怎样去说谎,怎样去行骗,不可能培养出拥有诚信品格的孩子,想想都令人感到后怕。因此,面对教育理念被歪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