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沪上不少高校网络上冒出十多个“违约讨论群”,一些应届生在上面热烈讨论如何与已签约的东家“拗断”而转投更好的东家。与此同时,网上空白的“三方协议”文本之黑市交易
最近,沪上不少高校网络上冒出十多个“违约讨论群”,一些应届生在上面热烈讨论如何与已签约的东家“拗断”而转投更好的东家。与此同时,网上空白的“三方协议”文本之黑市交易也非常火爆。 (12月9日《文汇报》)
无信不立,不诚不行。在笔者看来,“违约讨论群”就是诚信的硬伤。一方面,它让用人单位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开出高薪和好的福利吸引人才,可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明明签了约的大学生莫名其妙地又 “另谋高就”了。另一方面,这样的“违约”对大学生本人来说,也很有害。应该说,如果有一些正当的理由,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解约也会得到用人单位的理解。可是,一些应届大学生挖空心思“违约”,编造一些虚假的理由欺骗用人单位,却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真正立足,知识如果有缺陷可以补,但如果人品有缺陷,无疑职场竞争起点就“矮了一大截”。这是那些看似“精明”的违约大学生们应该警惕的。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