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曝网民违法行为涉侵犯隐私

来源:南方日报 2010-11-11 14:41:10

上海11月5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杨金志、李建平)最近开始运行的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曝光了首批80名网民的违法行为,受到不少网民和专家关注。一些人认为,此举可以遏制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和违

上海11月5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杨金志、李建平)最近开始运行的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曝光了首批80名网民的违法行为,受到不少网民和专家关注。一些人认为,此举可以遏制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和违法行为,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人认为,此举有侵犯隐私、“道德公审”之嫌。

网络“曝光台”是怎么回事?曝光者、网民以及专家学者等如何看?对此,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曝光台”不留情面 网民反应不一

记者登陆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首页写明该网站由上海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会主办,支持单位包括上海市互联网协会、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违规信息举报中心以及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网站首页上有一个“曝光台”栏目,点击进入可以看到一共8页、共80条曝光信息,包括网名、所属网站、违法时间、违法行为、发帖IP地址等。

最顶端的一条信息是:网民/栏目名:jiangminjing;所属网站:宽带山;违法时间:2010-10-06;违法行为:散布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处罚次数:1;发帖IP地址:114.86.160.*;归属地:上海;详细信息:2010年10月6日,网民‘jiangminjing’发表虚假涉枪命案信息。该网民经公安机关依法教育训诫后具结悔过。

其它还有:网民“Jolin影子”今年6月在新浪网发布所谓“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目表”,并公布一名学生照片,属于“散布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网民“摸子摸果”于2009年2月13日在易趣网发布10张低俗图片……

对于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的“曝光台”,网民反应不一。

记者在搜狐社区看到,网民youyeye_2002so说:“言论自由不是不负责任地说话,更不是造谣。”网民routine_why说:“散布谣言的重罚!”一位手机网友则说:“还是少说为妙,免得被跨省市请喝茶。”

上海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表示,调查显示70%的网民认同“曝光台”的做法,30%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南都网的一项投票显示,915名投票人中,32.02%支持曝光网民违法行为,64.15%反对曝光,另有3.83%表示“没啥意见”。

操作方:曝光不涉及隐私,目的是警示教育

上海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会秘书长时锡荣对记者说,协会于今年5月成立,是得到上海市社团局认可的法人单位。协会会员包括53个单位成员,主要是东方网、宽带山、盛大网络等位于上海的网络单位,还有少量个人成员。

时锡荣说,设立“曝光台”的初衷,主要是提醒、警示网民进行自我约束。曝光具有事实基础,由公安机关为协会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协会参考这方面的事实,选择小部分违法行为进行曝光。

他表示,目前的曝光还是“试验性质的”,主要是从网民自我教育的角度着想,并不是为了处罚某个人或者别的什么。

对于网民的不同反应,时锡荣表示:“因为是刚开始做,有多方面反应很正常。网民各种想法都有,主要还是让他们自我来判断。”他表示,截至目前,没有一名被曝光网民对“曝光台”的做法提出异议。

上海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总队长陈超对记者说,网络“曝光台”由行业协会操作,公安机关为其提供一部分确凿的违法信息。“这些信息我们认为是可以公开的,其实我们曝光的是网民的虚拟身份,也就是网上的名字和他的违法行为,而且这些违法行为本来都是在公开场合实施的。”

针对一些网民认为“曝光台”可能涉及侵犯隐私的问题,陈超解释说,首先,QQ群的违法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网民自发举报的,举报人本身就在群内,掌握了违法证据;其次,公安机关在一些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会涉及到QQ群,也会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采取手段获取信息,但是此类信息不会公之于众。

陈超表示,曝光网络违法行为本身并不属于行政处罚的一部分。而曝光网络违法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对网民进行案例式的教育。他说:“一些网民有一种误区,认为互联网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忽略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网上所有的有害东西最终会对社会产生现实的危害。”同时他强调,对于绝大多数网民违法行为的处理,公安机关都是“有情操作”,基本是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具结悔过。

专家:互联网规范管理要稳妥推进

对于上海网络“曝光台”,专家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专家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网络“曝光台”对规范互联网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他表示,互联网的匿名性会使得一些人胆量增加,人性弱点在互联网上暴露得更多。而在当前,互联网的规范管理是相当缺失的,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探索,总结一些经验,听取一些反应。

汤啸天表示,根据目前曝光的信息看,没有触碰到侵犯隐私的底线。他说,“曝光台”对个人信息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处理,例如某某路某某弄的张某、李某,这就像在视频或图片中对人打了“马赛克”,其他人通过这一条信息不足以识别具体的当事人。

还有一些法律和新闻界人士认为,网络虚拟社会除了违法与守法之外,还存在大量涉及社会道德的内容,往往不是法律所能约束的,如完全依靠法律来规范,显然鞭长莫及。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曝光台”的出发点值得肯定,是引导当下网络虚拟社会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的有益探索,应当鼓励其不断探索和完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8亿人纳入征信体系只是一个开始


网络 2013-12-14 13:25: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