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基金一对多 为何表现这么差?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0-08-29 16:37:28

上周应老师对基金“一对多”的产品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本周,我就再提几点补充看法。   基金公司之所以要发“一对多”产品,说白了,就是基金公司看着阳光私募基金的蓬勃发展有些眼红,想在高端理

   上周应老师对基金“一对多”的产品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本周,我就再提几点补充看法。

  基金公司之所以要发“一对多”产品,说白了,就是基金公司看着阳光私募基金的蓬勃发展有些眼红,想在高端理财市场分一杯羹。但回顾“一对多”产品一年间的表现,私募与公募“一对多”之间的这场遭遇战以公募的完败告终。虽然可能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但无论9成亏损或是7成亏损,“一对多”产品都很难与阳光私募仅3成的亏损情况相比。

  而且在公开程度上,“一对多”产品也完败给私募产品。相比阳光私募每周公布净值数据,“一对多”更像是暗箱操作,一般客户要想知道数据,都要从银行客户经理处取得。净值如此不公开透明,就更谈不上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研究跟踪了。

  总结“一对多”的失败经验,人员配置应该是其中最大的瓶颈。在“私奔”潮中,本来已经人手紧缺的公募业务,很难拨出更多精兵转战“一对多”业务。据笔者了解,很多基金公司都是临时从保险、私募等处挖人,颇有“临时抱佛脚”的意味。比如长盛基金专户理财部执行总监徐凌峰,2009年9月之前就曾经是私募晓扬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助理严建红,在担任“一对多”产品经理之前也曾担任平安、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而从目前表现较好的基金“一对多”品种来看,广发、易方达、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均是朱平、肖坚、袁建军等基金业的老将挂帅。

  另外,笔者了解到,因为“一对多”产品规模发展得不够理想,基金公司并没有对“一对多”业务给予应有的重视,真正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来做强基金“一对多”业务的基金公司,只占整个基金业很小的比例。

  虽然业绩不理想,但有消息称,未来基金“一对多”产品发行的门槛却可能降低。而门槛降低的理由竟然是因为一些知名的基金公司出现了募集规模未达到下限的情况。未来基金公司达到20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才能从事专户业务的硬性门槛将可能被取消,而单只“一对多”产品的成立门槛或将由过去的5000万元下降到3000万元。

  门槛降低,意味着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加入到“一对多”的阵营,也就意味着鱼龙混杂的局面将更为严重,因此更需投资者擦亮眼睛。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