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独家调查基金渠道秘密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尽管不甘心,但“渠道为王”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尽管遮遮掩掩,银行和基金之间仍有不得不说的秘密。 1924年美国第一只共同基金诞生,
理财周报独家调查基金渠道秘密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尽管不甘心,但“渠道为王”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尽管遮遮掩掩,银行和基金之间仍有不得不说的秘密。
1924年美国第一只共同基金诞生,近90年的变迁,基金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虽有过短暂的渠道垄断年代,但很快被打破。至今,第三方销售占比70%。
但在中国,从2001年一开始销售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就引入了以银行渠道为主的销售服务模式,而忽略了全世界高效的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
“就好比是把精美的哈根达斯冰淇淋放在了粗制的、原始的陶器里。”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研究中心总监王群航说。
银行成为了王。券商只是陪衬,第三方销售成为笑谈。
天相投顾努力过。八年的推进,六年的牌照。最后还是一声叹息。除了民生银行(6.58,-0.10,-1.50%)之外,没有其他银行愿意从自己的碗里分出一杯羹来和天相合作。高企不下的成本令天相基金销售的业务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态。
2010年5月,第三方支付破冰。这给业内带来了一丝希望。但第三方销售机构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飘渺的希望。
另一方面,银行渠道仍然气焰高涨。
“如果一个基金发20亿,一个银行渠道包销3亿,一些基金公司甚至可以返还这3个亿1年甚至2年的管理费。这是什么概念?”一位基金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称。
为了打击这种无序的对银行渠道的刺激,去年底监管部门下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强令基金公司对销售过程中给渠道的“一次性激励”进行清理。但上述说的状况是这条文下发以后发生的事。
更明显的,银行渠道直接将瓜分基金三成管理费提高至七成,进一步侵蚀基金公司的利润,直接逼近基金公司的生存底限。发行成本的进一步抬高,让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处于入不敷出、赔本赚吆喝的境地。
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上去损害的是基金公司的利益,其实最后还是转接到基金持有人身上。新基金无法赚钱,基金公司原本可以用获取的收益去服务投资者的打了折扣。无法拿出更高的薪金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会最终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这一风气逐渐蔓延到了方兴未艾的私募行业。但凡从银行渠道发行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都开始效法公募基金,激励措施愈演愈烈。有私募抱怨说是上海的某一家坏了规矩,其实今天这家不坏规矩,明天就是那家去坏规矩。
今年,伴随基金产品审批渠道的放开,新基金发行乱箭齐发,国联安、中欧等很多基金公司开始尝试去拓展新的渠道,这是一个行业新气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了个项目研究小组,在研究怎样结束IPO崇拜,如何摆脱对银行的依赖。还有一家基金公司在斥巨资打造电子商务平台。这些都是有趣的话题。
有专家提出基金公司要团结起来,将基金销售逐渐转为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这也是个不错的提议。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