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诚信现状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以及自身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影响到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良性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以下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以及自身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影响到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良性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典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详尽、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收效甚微。而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的手段不断出新,作弊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已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使用各种通讯工具作弊,更有甚者不惜花费重金买来“枪手”代考。作弊者的心态也由过去偷偷摸摸变得比较坦然,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方法层出不穷。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盛行已成为制约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构建良好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
2.拖欠学费、骗贷逃贷
目前,大学生骗贷逃贷、拖欠学费已成为高校管理的新课题。据调查,高校每年都有部分学生(主要是已经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学校收费的“人性化”管理,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借了贷款不还,甚至压根就没打算还。还有的学生家里按时给了学费,却被其用来吃喝玩乐、谈朋友、购买高档消费品挥霍一空,对于所欠的学费则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为此,国家、学校背负了本不该背负的负担,影响了国家、学校对贫困生的正常资助,增加了贫困生界定的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履历“掺水”成风
学生为了考入一个好学校,进校后为了能够担任一个学生干部职务,在高考档案的信息中进行弄虚作假,“班长”层出不穷,“团支书”比比皆是;在毕业生的求职履历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自我吹嘘似乎变成了一种求职必备的手段和技巧。就业违约、“跳槽”成风,令用人单位顾虑重重,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网络道德失范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隐蔽性、虚拟性、匿名化的特点,为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散发虚假消息甚至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提供了条件,由此产生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聊天室、BBS是当前许多校园网中最活跃的网上空间,但一些大学生网上聊天交友不负责任甚至利用互联网络犯罪,还有一些学生恶意攻击他人、制造病毒、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等,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社会后果。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不时发生偷盗事件,大学生酗酒、斗殴等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这些诚信道德失范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出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各种原因。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诚信教育环境不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群体,从构成上来说,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不论是社会人还是个体人,都会受到社会中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社会上出现许多诚信失范行为和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可能保持一方净土,大学生必然经受冲击与考验,一些自身素质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影响。
2.诚信教育缺乏有效性
诚信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尚未形成,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个性品质尚未完全定型,个体诚信的发展需经历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看,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教轻育的情况,忽视了为人处事等基本道理的教育。道德教育只管“知”不管“行”,重视知识教育,放松情感教育,导致了道德认知与实现价值的背离,知与行的背离。加之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评价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些教师、家长在诚信问题上不能以身作则,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负面的效应,影响到当代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而且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却抱着立竿见影的心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进行诚信教育,或者热衷于举办诚信教育月、诚信签名等场面活动,使诚信教育热闹一阵之后成了走过场。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没理顺、不健全。存在着教育与管理脱节,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术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养成的诚信行为习惯不能长期保持。
3.家庭教育的偏差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兴趣、意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影响,父母的诚信品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心目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占有相似的比重。许多家长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放松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而有些父母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以身作则,对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负面影响。
4.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偏离。
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受到社会上种种诚信缺失行为的影响,加之学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许多学生对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诚信缺失现象见怪不怪,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在考试中作过弊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形成了歪曲的认识,产生盲从心理。另外,受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进心不强、沉溺于享乐、荒疏学业等现象。一些大学生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重视权利,忽视义务。
5.诚信教育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教育内容界定不清,学术界对此也挖掘不够,内容设置往往与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有时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诚信教育,忽视个人内心对诚信的需要,使诚信教育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够,教育方法单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没有一套标准去有效评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没有形成一种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长效机制。无论是诚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诚信教育的功能、模式、理念等,都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使诚信教育难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诚信教育,既要有诚信规范的指引,又要靠示范机制的促进,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光靠说教,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只会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因而高校的诚信教育必须注重制度建设。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认真分析学校管理漏洞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就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加学生不诚信的风险和难度,减少学生不诚信的机会,促使学生诚实守信。学校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其次做到“三全两结合”,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室、宿舍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和影响。从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生活、规章制度学习、法制教育、考试、贷款,到毕业教育、就业全过程贯穿诚信教育。从早上学生起床、早操、内务整理、宿舍值日,到课堂纪律、晚自习、就寝的每一天;从学生正常上课到双休日、节假日;从理论教学到实验实习等,实行全天候教育与管理。以正面教育为主,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措施,借助必要的管理手段,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践行诚信道德。
2.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新模式。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基本性质决定了高校应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新模式。首先,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发挥教师、同学群体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全方位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环境。其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家庭教育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家长必须率先垂范,成为诚信的表率,同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学校相互支持、合作,促进学生诚信品格的健康发展。再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教育环境。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行为。要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诚信法规体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诚信评价制度和相应规范。首先,要建立道德约束惩罚制度。要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对学习态度、责任、义务都可进行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从制度着手进行诚信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道德说教,以制度化后的具体准则为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道德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其次,要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行为特点,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对其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再次,要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学校将大学生个人诚信信息包括身份证、户籍、基本经历、助学贷款、社会保险、信用简史、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建立档案。个人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它是对在校大学生各方面表现较为真实的描述。作为大学生的一份宝贵的个人资源,个人诚信档案可以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会使大学生自觉地去珍惜、维护它,努力地构建诚实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诚信教育与学风校风建设相结合,促使学生“内省”和“慎独”将诚信教育与学风和校风相结合,举办“诚信与我”、“诚信在我身边”等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活动,发“诚信考试、诚实做人”倡议,举行诚信考试签名活动,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在校内要求学生从明礼诚信、拾金不昧、考试不作弊等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诚信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在诚信实践中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内省”和“慎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用道德的标准来检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找出其中的缺点错误,坏毛病、坏习惯,不良倾向等,并从中醒悟,进而改正以求不断上进。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固然离不开好的校风学风,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同学、朋友的批评,但其根本还是“内省”。学会“慎独”,将会使大学生把养成诚信品德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思想深处,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着手,将诚信品德的养成与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并努力修正自己的不诚信言行使其符合诚信规范,以养成诚信的品德。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