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基金业要谨防以“超生”换“创新”

来源:中国商报 2010-03-16 13:24:22

“分级杠杆型基金”、“海外指数基金”、“行业风格指数基金”等等,2010年开端基金业层出不穷的新面孔,让市场见识了新基金发行的疯狂“创新”势

  “分级杠杆型基金”、“海外指数基金”、“行业风格指数基金”等等,2010年开端基金业层出不穷的新面孔,让市场见识了新基金发行的疯狂“创新”势头。众多复杂的结构化基金产品,似乎一夜之间就从陌生一下子走向“有望引领下一个创新年了”。

  而当下,上至管理层下至基金公司,对基金业的创新面貌也意气风发。由于2010年基金业开始执行“产品多渠道分类审批”,大大满足了此前基金公司对发行等候审批的漫长过程,也暗合了基金公司做大规模、做足品牌的战略规划。如今基金公司强力落实“创新”,众多创新基金屡拔发行头筹,无疑是“虎年卖四五只基金成基金集体目标”的前奏。

  可以说,允许新基金“超生”,与监管层对基金业创新进步的初衷密不可分。笔者记得在2009年沪深交易所举办的多个ETF论坛上,众多证券业大腕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基金市场规模与美国基金市场规模的差距,当然ETF中外差距的数据更为详尽。

  随着创新“基数”一天天向发达资本市场靠拢,创新的意义也应该大为改观。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基金公司来说,从申请到获批难的格局也会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发行渠道的拥挤,对于众多基金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更要命的是,各只基金抢跑发行,让基金公司无暇顾及市场环境和走势,这样的产品更多是在追求所谓的噱头与轰动效应。创新品种也势必会忽略基民的创新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

   笔者以为,过于放行新基金入市,与创新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会背道而驰。如今的基金市场,已到了靠持续营销而不是发新产品来做强的时代,过度靠发行新产品来演绎创新,是在增加基金业粗放经营的毛病。当基金“超生”被允许甚至鼓励,只是数量增加快而已,还不一定意味着个性化、营销适用性、创新性顺利突破了。相反,这样做,会有可能助长基金公司惟新基金、规模利益是从的老毛病。

  如果说2008年A股暴跌让基金业“规模制胜”的风气有所收敛的话,那2009到现在和将来,市场向好将会助长这一不良现象。而且,监管层此番决定,似乎还有帮公募基金扭转市场比重下降,机构投资者“地位被边缘化”的初衷。若真是如此,在若干年后的市场变局中,公募基金将暴露更多的问题,这也许会促使行业不可承受之重再加重。

  在笔者看来,创新年不应该是超生年,基金业以超生来换创新,会纵容基金公司走规模、收管理费的老路子,不利于行业的焕然一新。什么时候基金公司更注重基民的收益得失、真正的客户体验,整个基金业的竞争转向为投资者提供更长久、持续的良好收益与服务,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