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教师集体造假更显诚信缺失

来源:南方日报 2009-12-03 09:34:08

  人员招聘需要提防学历造假。

教师集体造假更显诚信缺失
  人员招聘需要提防学历造假。图为在一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在辨别证书。南方日报记者何建文摄

 

  近日,一则东莞某民校近一成老师持假文凭的新闻,在东莞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该校在对内部100多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进行集中清查,送交市学历鉴定中心鉴定后发现,竟有十多份是假证,几乎占学校全部教师数量的一成。如此大规模的持假文凭现象,在东莞市教育系统尚属首次。

  对此,有人认为,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老师,其造假行为比商品造假的后果更为严重。而有人亦认为,学历造假现象并非只在教师群体存在,它只是社会诚信危机的集中反映,并且需要反省当前盲目以“学历论人才”的用人制度。

  部分学校招聘把关不严

  “这事实属正常。”在谈及某校近一成老师学历造假的现象时,东莞南城一民校举办人李文军(化名)显得轻描淡写。在其看来,各行各业都在办假证,而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只不过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特殊群体,所以它才引发这么多的关注。”李文军说,由于一些学校招聘把关不严,也让不少“水货”混进了教师队伍,这个现象在中小民办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

  据宏远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曲波介绍,作为一所高端民校,该校在师资引进方面把关甚严,招聘老师时必须验明“三证”(即身份证、学历证和教师资格证),并且经过初审—面试—试讲—笔试—校长谈话等多个环节。而一些收费较低的民校,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和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往往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招聘老师时可能不会严格审查证件真伪,觉得应聘者的能力和水平过得去就予以录用。

  东城朝晖学校校长周瑞渝也分析指出,造假的老师多半是年龄较大者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前者可能会因为学历不够而造假,后者往往会因为证件不齐而做点手脚。

  社会风气促使造假成风

  对此,东华小学德育处主任李晓俊表示,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造假行为固然是有悖师德,但是若把责任全部推到这些教师身上,这是有失偏颇的。“说到底,这是当前的社会风气使然。”如李文军所述,学历造假并非只在教师群体存在。

  众所周知,在国内,学术造假、官员造假、商品造假,各式各样的造假行为屡屡上演,整个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就连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也造起假来得心应手。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一家企业在验收简历时,结果发现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个“班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多数考核和评价机制也使得钻空子的造假者比比皆是。拿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来说,教师评职主要是考自己手中的“本本”———学历证、继续教育证、水平能力测试证等,还有一些论文,且各项科研成果、获奖证书一个都不能少,而评上职称又跟待遇挂钩,意味着涨工资。为此,一些教师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考”证和“弄”论文。

  学历是敲门砖也是拦路虎?

  东莞中学初中部教导处副主任周琼平看来,东莞教师学历集体造假事件只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而当前社会“唯学历是举”的用人观似乎也难逃其咎。

  翻开许多公司的招聘广告,往往有一条用人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在前不久举行的东莞市公办教师招聘专场上,记者曾亲见东城教育办在招聘小学教师时,要求应聘者除了具备本地户籍外,还要求是211高校毕业生,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于是乎,对求职人员来说,文凭、学历就像一块敲门砖,能立刻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对在职人员来说,学历越高意味着晋升加薪的机会越多。正是这种主要依据学历来决定待遇薪酬的用人制度,促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人,通过造假的手段达到个人目的。

  正是因为社会各行各业对文凭异乎寻常的看重,也推动了假文凭市场需求日增。走在东莞的大街小巷上,行人随处可见张贴的办假证小广告,而经过智通人才市场附近时,你会发现办假证的人员频频出没,而一张假的大学文凭或教师资格证仅需60元—80元。

  刑法增设“伪学历罪”?

  如何减少甚至杜绝教师学历造假的现象?在多位教育界人士看来,要想完全对假文凭说“不”,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城东晖学校校长阮金荣表示,首先,学校要把好源头关,在录用前就要把“水货老师”拒之门外;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制假造假的力度。

  而更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想杜绝假文凭现象,必须借助法制、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曾有专家表示,目前对于使用假文凭多是道德上的谴责,最多是纪律处分,远远没有达到法律层面。对于制假者和购买并使用假证的人,应该在法律层面进行约束和制裁。为此,该专家提议,在刑法中增设“伪学历罪”,明确伪造和贩卖假文凭证书的定性、罪名、处罚等法律条文,作为惩治学历造假的法律依据。

  同时,市中心人才市场副总经理郝荣则指出,我们应该反省当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制度,盲目以“学历论人才”的方式,不仅导致人才“难尽其才”,而且也会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去追求假学历。只有改革现行的用人制度,改变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和观念,假文凭、假学历问题才可能得以根治。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网络艺术品投资听起来很“雅” 小心是骗局


西安晚报(西安) 2017-12-12 11:51:28

我国质量工作将健全黑名单制度


网络 2014-09-18 23:45:12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