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羊城晚报》报道:某公司人事部为完成招聘计划,多招了50名应届毕业生,待这批学生报到时,却遭公司解约,每人获公司支付的2000元违约金。据说皆因该公司以往每年招聘,总有部分学生不来,导致招聘计划无法完成,今年为避免这种情况就特意多招
5日《羊城晚报》报道:某公司人事部为完成招聘计划,多招了50名应届毕业生,待这批学生报到时,却遭公司解约,每人获公司支付的2000元违约金。据说皆因该公司以往每年招聘,总有部分学生不来,导致招聘计划无法完成,今年为避免这种情况就特意多招了50人,结果一人不缺都来报到,公司不得不花费10万元来解决这个法律问题。
看完这个报道,我首先为学生们的遭遇深感不值。对于这个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可能也就是其九牛一毛而已,就轻松为公司解决了法律上的纷争。但是,对于每个莘莘学子来说,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求职期,对这50名应届毕业生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不利影响。正如律师所说,公司付了违约金但有违情理。这样的公司招聘制度,毫无诚信可言。再者,50名应届毕业生同时遭解约,公司的故意性质(恶意性质)明显可见。
另一方面,根据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我建议这个公司应该检讨一下企业的管理制度、某些流程是否过于教条及流于形式。同时,人事部的负责人也该深刻检讨部门的工作能力。这个事件,很清晰地反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职员的业务能力实在有待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人力配置及招聘规划如斯有欠考虑周详,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远远不止于10万元。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们,当然也必须与时俱进,今年的就业形势每天几乎都见诸各大媒体报章,你们是不是很有义务去了解、分析并判断就业行情,做好并不断地根据形势修正企业的年度招聘规划?!
可以轻松拿出10万元解除与应届生的就业协议的公司,定必财力雄厚,但是,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么?10万元就能挽回所有的不良影响么,在资讯相当发达的今天,企业长久建立起来的雇主形象,顷刻之间可能就被这一事件摧毁掉了。再要建立起来,谈何容易?企业危机预警机制岂是每次都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