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太平煤矿诚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2006年底,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太平煤矿,经济效益出现严重下滑的同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4月,原矿领导人出现违法违纪案件。这起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太平煤矿诚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2006年底,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太平煤矿,经济效益出现严重下滑的同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4月,原矿领导人出现违法违纪案件。这起案件危害巨大、教训深刻,对太平矿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太平矿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对全矿干部队伍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那时的全矿上下人人都感觉比别人低三分,感觉自己灰头土脸,感觉自己不能理直气壮。面对如此局面,职工议论纷纷,思想情绪极不稳定,不少人在为太平矿担心:太平矿能迈过这个坎吗?还能搞好吗?还有美好的明天吗?全矿职工的眼睛都盯着以高恩银同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压力是巨大的!逆境,因压力重重而分外凸现!但强者,面对压力,面对逆境,是奋起!是开拓!“奉命于危难之时”的矿长高恩银,为全矿2700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寻计问策、苦思冥想,他急切地想找寻出一条能使太平矿尽快走出困境、冲出低谷的良策妙方。俗话说:绳,往往在细处断。此时,太平矿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职工极不稳定的情绪。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全矿职工脆弱的情绪坚韧起来、结实起来,如何让全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由散而聚,形成合力,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太平矿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高恩银多次召开班子会、职工代表座谈会,同大家一起深入分析原因,深刻进行反思。也许一般人认为出现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点:思想上,认识不足;制度上,执行不严、落实不够、监管不力;干部管理上,教育、管理和监督不严;作风建设上,重视不够等等。但高恩银思考的更深更远,上述答案只是表象,实质是个人和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观念一变,天地宽。找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恩银与其他班子成员,同心协力,携手并进,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诚信文化建设活动。
深化认识提境界。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传统的诚信文化,引导全矿干部职工增强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信用为本、操守为重的矿区风尚,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为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干部职工对诚信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为诚信文化建设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系统设计建体系。为确保诚信文化建设定位准确,形成体系,2009年,他们结合工作实践,组织人员对近三年来形成的诚信文化理念进行归纳、融合、提炼,对运作体系和模式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经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以“诚信愿景(崇德司企、共享和谐)、诚信理念(以诚立企,以信树人)、诚信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公信)、诚信心态(崇仁好义,爱人以德)、诚信管理(透明规范、勤廉高效)、诚信行为(爱矿爱岗,尽职尽责)”为基本要素的“六位一体”诚信文化价值理念体系,确立了以“打造‘诚信’心态、培育‘诚信’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太平煤矿诚信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太平煤矿诚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方法载体、考核评估、形象塑造和组织领导等,使诚信文化建设逐步转向了有组织、有目标地推进和系统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导入理念抓灌输。通过多形式、不间断进行诚信文化理念灌输渗透,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诚信心态”。一是利用宣传媒体灌输渗透。在广播、电视上开辟“诚信之声”专栏、专题,广泛宣传廉洁文化理念和先进事迹、先进典型。二是利用形象识别系统灌输渗透。开展诚信文化“上台面、上桌面、上画面、上墙面”活动,在矿工广区、办公区悬挂标语,安装灯箱;在会议室、餐厅、候车室悬挂诚信理念、格言、警句牌匾;在井口等场所建立“诚信”电子屏幕;在办公室配发“诚信台历”,时刻提醒党员干部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三是利用培训阵地灌输渗透。组织开展诚信文化理念“进课堂”活动,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充分利用 “三会一课”、“四级”培训阵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诚信文化相关内容培训和熏陶,使诚信文化从目标认知变成了思想认识,始终保持了“崇仁好义,爱人以德”的良好心态。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