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由何志毅教授牵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校教师、社会人士及企业以“一帮一”的形式,无息借款给安县黄土镇方碑村二百一十八户村民修农房。目前,这种民间自发帮扶进行灾后重建的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八月二日,三十
去年底,由何志毅教授牵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校教师、社会人士及企业以“一帮一”的形式,无息借款给安县黄土镇方碑村二百一十八户村民修农房。目前,这种民间自发帮扶进行灾后重建的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八月二日,三十七名出借人组团到方碑村回访。
本报记者 刘宇男 文/图
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一帮一”灾后家园重建赴川探亲团来到安县黄土镇方碑村“走亲戚”。为迎接37位素未谋面的恩人,村民们早已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厨房里准备起了香喷喷的饭菜。
白墙绿瓦,大红灯笼高高挂,218户村民借城里人的钱修起川西民居新农房,从年初开始陆续搬进了新家。穿梭在规划整齐的新农房间,村支书李付军向37名上海教师作情况介绍。得知农户为了按约还款,都在努力开展种养业、外出打工,何志毅教授高兴地说:“事实证明,借钱给他们是值得的!”
借城里人的钱修起新房
“感谢好心人,没有这两万元,房子不晓得好久才修得起”
“5·12”特大地震后,方碑村90%的农房需重建。但村民囊中羞涩,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除政府补贴、信用社小额贷款及自筹之外,重建资金缺口如何填补?
去年5月28日,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秘书长)的何志毅走进方碑村,提出“一帮一”模式: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或企业,与方碑村村民签订“一帮一”借款协议,向每户村民提供1万—2万元的无息借款用于建房。在何志毅的发动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校教师、社会人士和企业纷纷向方碑村伸出援手,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的名义,向首批218户村民借款435万元。
方碑村4组的王昌举、刘年芬夫妇至今说不出借钱给他们的城里人的名字,但他们津津乐道地向赴川探亲团讲述着如何在两万元救急款的帮助下修好了一楼一底的新房,“感谢好心人,没有这两万元,房子不晓得好久才修得起!”
村妇女主任冯丽丽的丈夫做水泥生意,去年底既要用钱周转生意,又要修房子,拆东墙补西墙,只能顾一头,急得冯丽丽哭。好在向城里人借了两万元,补足了修房款,冯丽丽的自有资金维持了水泥生意运转。
到目前为止,接受城里人无息借款的218户方碑村村民,绝大多数已修起了新农房。
家家都在攒劲挣钱
“方碑村人还不还钱,不仅代表黄土镇、安县的形象,还会影响整个灾区农民的信誉”
地震后,当何志毅广泛发动社会人士借钱给方碑村村民时,很多人觉得借出1万—2万元不是压力,但他们心中存疑,村民是否有足够的诚信,是否有还款能力?
从北京回到方碑村的简易棚里,何志毅和村委会共商借款事宜,近百名村民站在棚外旁听到深夜。何志毅设计了“五户联保”借款协议,每户村民将承包地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林权证或河滩地使用证、宅基地土地使用证等抵押给村委会,五户人自愿结成联保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任何一家未按约还款,其余几家抵押的证也取不回来。根据协议,村民分五年分期还款。
为了督促农民诚信还款,村委会反复向村民强调:“方碑村人还不还钱,不仅代表黄土镇、安县的形象,还会影响整个灾区农民的信誉。”考虑到60岁以上的人缺乏偿还能力,村委会筛选借款名单时,签协议的借款人均为60岁以下,老子还不起的,由有偿还能力的儿子签协议。
218个借款协议在去年底今年初陆续签订。今年12月底,方碑村村民将迎来第一个还款期。他们有没有偿还能力?记者走访了一些农户,发现家家都在努力挣钱。王昌举、刘年芬夫妇年底应还4000元。刘年芬在家养猪、种水稻,预计收入近5000元,王昌举打杂工,一月挣800多元,在外打工的儿子年底还能寄些钱回来。刘年芬说:“还钱应该没问题,就算紧张,我们也会先还人家的钱。”冯丽丽夫妇做水泥生意月入3000元,年底还4000元“不差钱”。
李付军进行了初步统计,今年12月底至少有90%的农户能按约还款。已有几十户向他表示,这次要还5000—10000元。“大多数村民不想等5年,想在3年内把借城里人的钱还完。”现在全村有600多人在外务工,家家攒劲挣钱。
“如果第一年就不能按时还款,别人就会怀疑我们的信誉。我们的目标是,争取100%的农户按约定还款。”李付军说,不排除个别农户突然遭遇天灾人祸,丧失还款能力,但这个比例应该不超过1%。这种情况下农户可以写申请,延长还款期限。
下一步借城里人的钱发展产业
“从目前的情况看,‘方碑村试验’首批借款实践是成功的”
亲眼见证方碑村灾后重建的效果,上海交大赴川探亲团的老师们觉得“钱借得值”。何志毅教授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方碑村试验’首批借款实践是成功的。”这大大激发了他对方碑村进行进一步帮扶的信心。
何志毅从村委会了解到,村民们修起农房后,手里的钱也差不多花完了,没有余钱发展产业。对下一步的帮扶,何志毅和村委会商量,由何志毅继续发动社会人士借款,向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经验的农户每户提供1万元发展产业,村委会对借款申请进行审查和建议,筛选出有偿还能力的农户。村民们对此很感兴趣。方碑村3组的王永贵就打算借城里人的钱种蔬菜、发展粮食制种、养牛。村委会7月底进行了摸底调查,像王永贵这样急需产业发展资金的农户约有212户,将作为第二批帮扶对象。
除解决村民住房重建、产业发展资金外,方碑村的公益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也纳入了何志毅考虑的帮扶范围。此前,何志毅已发动《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向方碑村捐款30万元,定向用于修建爱心广场。何志毅还设想把企业拉进来,帮助方碑村建设一些公益设施,如村委会阵地建设、村幼儿园、健身设施、村道、路灯、水渠等。
方碑村历来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没有集体经济。当前,方碑村正着手成立股份合作社,计划通过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全村有1000亩耕地可以发展大棚蔬菜,300亩林地可以养殖‘放山鸡’,400亩河滩地可以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山顶可以发展观光旅游。”李付军为方碑村做出规划,但规划的实现都需要资金。何志毅提出,将发动社会帮助方碑村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