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号称“绝不亏本”的基金,几个月下来就亏损了万余元;协议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客户却称毫不知情。6月23日从法院部门获悉,近期由于理财引发的纠纷增多,其中“受害者”多是老年人。专业人士表示,老年
号称“绝不亏本”的基金,几个月下来就亏损了万余元;协议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客户却称毫不知情。6月23日从法院部门获悉,近期由于理财引发的纠纷增多,其中“受害者”多是老年人。专业人士表示,老年人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委托银行理财且容易轻信,因此要格外慎重。
黄女士年逾六旬,退休在家。去年年初,银行工作人员向黄女士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黄女士说,当时对方曾向她保证这个理财产品肯定能赚钱,绝不会亏本。黄女士当即决定投资5万元购买该产品。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亏了1万多元。黄女士有被欺骗的感觉,愤而起诉。她说,当时自己并未细看协议书,签个字就好了。不料,协议书上的内容与她的理解并不一致。
崇安法院一位法官表示,黄女士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协议书上明确“该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性理财产品”,黄女士没有证据证明银行工作人员曾向其承诺理财产品是保本的,从法律上讲,银行对黄女士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去年9月份,60多岁的张先生拿了5万元到银行存款。工作人员向他推荐某保险理财产品,称该产品年收益率达到2.3%,又可分红,比存银行定期划算。老人心动了,办理了相关手续。半年后,张先生急着用钱到银行取款,拿到钱后大吃一惊,5万元存了半年变成了47000元。银行称张先生办理的是退保,不但不能享受分红,还要扣除相关退保手续费等。
一位律师认为,如今,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对银行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传统业务方面。老人误把保险当成储蓄,就是认识偏差。签字就表示了解并认可协议的内容,具有法律效力,用户称不知道协议内容通常不会获得法律认可。客户与银行所签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得清楚明白,客户签字时不能只听银行工作人员口头介绍,而要细读协议条款。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