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是第41届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国际电联(ITU)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ITU选择这一主题,反映出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而带来的人文忧虑,未成年人面临着
2009年5月17日,是第41届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国际电联(ITU)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ITU选择这一主题,反映出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而带来的人文忧虑,未成年人面临着互联网上大量不良信息的诱惑以及不安全因素,亟需受到保护。从另一方面来讲,加强互联网的诚信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互联网在我国经过15年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为弘扬先进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但诚信的缺失,已经限制了互联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从应用领域看,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这对于优化我国互联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从服务模式看,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创造者。这大大丰富了网上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对网民的守法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从传播手段看,传统互联网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宽带的发展和无线接入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利用更加便捷。这大大拓展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些新变化、新需求、新问题面前,如何才能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使互联网成为共建共享、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和谐空间?
一、要大力推动网上内容建设。互联网站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占领网络阵地,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关注广大网民需求的新变化,应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消费模式和习惯,使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目前,网络空间存在传播谣言、发布虚假信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等失信行为,对社会和公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随着互联网应用向社会生活深层次领域推进,必须加快网络诚信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未来在于诚信,互联网的发展依赖于诚信,互联网的各种有效应用都必须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互联网业界要共同努力,将法律规范、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尚。
三、认真落实依法办网。由于互联网技术特性等多方面原因,网上淫秽、欺诈、赌博、暴力等违法内容屡打不绝,以渲染情色为主要内容的网上低俗之风屡禁不止,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格格不入,与构建和谐网络的要求背道而驰。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影响力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各类网络服务单位和广大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做到不为违法信息提供生存空间,不为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为蝇头小利而失信于社会,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积极倡导文明上网。近年来,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些行为损害网络和谐,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应加以引导和制止。抵御网上低俗之风,建设健康向上、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愿望,也亟需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网络平台为网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多创作高品位、高格调,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化产品。要自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准则,规范网上行为。
用诚信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互联网战线应该抓住当前我国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维护网络诚信的思想共识和舆论氛围,培育良好的网络风尚,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