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一号预警称,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近期破获了4起涉嫌贩卖虚假高考试题进行诈骗、贩卖作弊器材破坏高考秩序的案件,另有数起案件公安机关正在调查中。教育部再次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听信违法犯罪分子的谣言,不要购买、使用
6月4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一号预警称,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近期破获了4起涉嫌贩卖虚假高考试题进行诈骗、贩卖作弊器材破坏高考秩序的案件,另有数起案件公安机关正在调查中。教育部再次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听信违法犯罪分子的谣言,不要购买、使用虚假高考试题、答案和作弊器材,不要违规越线。(6月5日《新京报》)
高考之际,教育部发布一号预警,通报4起诈骗案。再次提醒考生和和家长不要听信谣言,不对高考命抱有侥幸心理,购买、使用虚假高考试题、答案和作弊器材。并重申相关法律责任。应该说,这个提醒是温馨的。此举对于维护高考公信与广大考生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公布破获的4起诈骗案件与取消下一年度报名资格的处罚规定,对犯罪分子与违规考生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为何有人愿意花钱购买根本没用的虚假高考试题与答案呢?当然,家长与考生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作怪占有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认为,家长相信虚假试题、答案,还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现在考试泄题事件频发不无关系。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泄题早已是家常便饭。还有报道说,某省高考作文题在某语文杂志上登载过。诚然,有人泄题、猜中考题,是考生购买虚假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泄题与诈骗自有法律追究,但是为何被猜中考题的问题值得教育部门反思。这说明高考命题的严谨性、科学性还存在问题,命题还没有跳出一定的条条框框,命题质量还有待提高。
高考舞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前年的河南郸城县高考替考未遂事件,云南宣威学生作弊、替考事件,去年的湖南耒阳一中考点无线电发射答案事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这几起舞弊事件都有教育者直接参与。郸城替考案从考生相片采集、准考证制作到监考环节,从老师、学校到招考部门都已经形成了一条龙的舞弊产业链条。云南宣威事件中,学校以明年不许参加高考相威胁,威逼高二尖子学生参加高考替考,为学校“争光”。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学校还规定,发现学生舞弊,监考老师要写 2 万字的报告。湖南耒阳一中事件中,老师更是赤膊上阵,直接用无线电发射器向考点发送答案。被喻为国考的高考,竟然成了作弊者的天堂,高考还有什么诚信可言?而且笔者担心,这些被曝光的舞弊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高考考试环节存在管理漏洞外,高考录取环节公平诚信的问题也让人充满疑问。官员、富商与教师子女垄断大部分高考加分名额、保送指标,就是一个无法绕去的问题。还有媒体曝光的冒名“罗彩霞”上大学事件,涉及到的高考录取公信,更是让公众无法释怀。在手眼通天的权力面前,多道监管关口都成了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结果除了王峥嵘因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涉嫌犯罪,被批准逮捕,邵东县一中教师张文迪和原邵东县公安局界岭派出所所长姚亮生被处分以外,教育主管部门、招生部门、贵州师大都相安无事。如此轻描淡写查处高考录取舞弊事件,高考录取公平如何让人放心?
如果说高考泄题是谣言的话,猜中考题、高考舞弊事件、特权加分、罗彩霞事件显然不是造谣。教育部仅仅提醒考生与家长不听信谣言,又能解决多少高考公信的问题呢?因此,教育部在提醒考生与家长不听信谣言的同时,加强高考命题、考试、录取环节的监督管理,都十分必要。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创新高考命题制度设计,加强考试管理,严明监考纪律,落实舞弊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清理高考加分制度,痛下决心打破招考暗箱,严格落实问责制度。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