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结构性理财产品迎来发行高潮日期

来源:人民网-《新民晚报》 2009-05-20 13:53:05

去年下半年,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影响折戟沉沙,个别产品甚至出现负收益。这使我国兴起不久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迅速陷入低谷。然而,今年2月起银行结构性产品发行突然加速。在5月5日至14日的短短十天内,25款结构性产品先后

   去年下半年,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影响折戟沉沙,个别产品甚至出现负收益。这使我国兴起不久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迅速陷入低谷。然而,今年2月起银行结构性产品发行突然加速。在5月5日至14日的短短十天内,25款结构性产品先后出炉,为4月份同期的1.79倍。

  按图索骥合理选类型

  传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将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交易有机结合,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争取较高浮动收益。其实质是投资者在存款的基础上,向银行出售期权,由此获得普通存款和期权的总收益。

  从收益类型看,传统结构性产品或为保证收益型,或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本金安全、预期收益高是其共同的特点。其中,前者投资回报有保障,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后者为市场主流,预期收益率普遍较高,但可能会面临零收益风险。年初以来,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在所有结构性产品中占比64%,最高预计收益根据产品期限不同从1.65%到16%不等,个别如增强型罗氏能源指数澳元产品收益率上不封顶。

  随着市场发展,为满足投资者水涨船高的回报率期望,商业银行开始将部分甚至全部本金用于杠杆交易,以达到获得更高收益的目的。这便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结构性产品。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在同期限产品中往往是最高的。不过,投资者也将因此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银行运作失利,就极可能蒙受本金损失。

  从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到非保本浮动收益,三种类型结构性产品在投资风险、投资回报上各有千秋,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期望收益水平进行选择。

  慧眼识金知挂钩标的

  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率与其衍生交易部分的表现息息相关。结构性理财产品衍生交易部分所挂钩的标的十分丰富,币种涵盖人民币、美元、澳元等常见货币,对象包括利汇率、金融指数、股价、期货、大宗商品价格等等。利汇率是最常见的挂钩标的,今年已发行利汇率产品87款,占总数的半壁江山,均为保本型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2.1%。除利汇率外,股票、基金、指数和商品亦屡受青睐,常被选用于浮动收益产品的开发,其预期收益率也相对更高。

  按标的表现的计算方式,结构性产品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一是区间累计型,就是预先确定最高、最低年收益率并设置参考区间,根据利汇率、指数等标的物在参考区间内运行的情况确定收益率。二是直接挂钩型产品,其实际收益情况与存续期内每一天利率等标的物走势成正比(反比)。三是触发型,即为挂钩标的物设定一个触发点,在产品观察期内,触碰或突破触发点,就可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

  目前,由于全球利率走势相对明朗,区间累计型和直接挂钩型利率产品的发行数量较多,收益也较为稳定。同时,经历了前期调整,市场对能源类和贵金属类商品、指数基金价格的回归预期有所加强,挂钩基金、指数等高风险标的产品发行也顺势开始重新抬头。

  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产品时一定要对其挂钩标的物有一定了解。因为一旦所购产品对标的物未来走势判断失误,便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在走势判断正确的前提下,标的的计算方式也同样重要。一般而言,单向通道中直接挂钩型产品占据较明显的优势,而适度震荡期,区间型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明察秋毫关注细节

  可赎回条款是投资者首先应给予关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期限普遍较长,今年发行的产品平均委托管理期限达1.45年。可提前赎回条款的设置能帮助投资者及时收回流动性以供一时急需。具体看,挂钩利汇率和票据的产品通常不能提前赎回。挂钩指数、基金和商品的产品出于投资风险考虑往往会设置提前赎回条款,投资者在约定时间段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进行操作。由于银行在允许提前赎回时大都不承诺保证本金或要求不菲的赎回费,因此投资者对产品期限的选择和赎回操作必须慎之又慎。

  其二是警惕汇率风险。为吸引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常常会在同一时间推出不同币种、相同标的的兄弟款投资品种。对于跨币种投资,投资者必须警惕汇率风险。如以澳元投资挂钩美元标的的产品,银行在运作过程中一般需要先将澳元兑换成美元,待产品到期后,再将运作本金和收益兑换回澳元。在没有风险对冲措施的情况下,两次汇兑的时间错配便会引发汇率风险。2008年三季度,澳元兑美元汇率骤然一落千丈,就曾使投资美元标的的澳元产品损失惨重。

  第三是了解产品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手段。标的资产和收益计算方式的决定产品风险和收益的两大因素。2008年,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的动荡,使我国结构性产品暴露出标的资产单一、收益方向单一等诸多产品设计问题。2009年,各商业银行在止损设置、风险规避方面加大了设计和宣传力度,远期、期权等衍生工具被更为广泛地运用于对冲风险和止损保值。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条款和挂钩方式,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应大致了解,以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