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谁来给“评委”打分?

来源:广州日报 2009-05-08 09:18:10

2008年10月22日,穆迪公司前主管弗斯、标准普尔公司前主管雷特和肖·伊根一起出席美国国会关于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的听证会。   金融看台   金融危机蔓延多国,而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地位岿然,

    2008年10月22日,穆迪公司前主管弗斯、标准普尔公司前主管雷特和肖·伊根一起出席美国国会关于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的听证会。

  金融看台

  金融危机蔓延多国,而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地位岿然,继续发挥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影响力。德国有媒体最近发表文章指出,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着证券、金融产品和公司的生杀大权。过去,三大评级机构对一些金融衍生品给予过高的信用评级,加速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和膨胀;如今,它们又无情地大幅调低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这种做法可能令危机进一步加深。谁来给这些金融市场上的“评委”打分?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本专题文字:王希怡

  很少人有理由对金融危机的到来感到高兴,但是肖·伊根是其中一个。“我们的业务疯狂增长。”他高兴地说。

  伊根是美国费城一家小型信用评级机构的老板。多年以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质疑和批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简称“三大”)——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垄断了金融产品信用评级市场。伊根认为,“三大”在过去的评级中犯了很多错误。

  “三大”过高的信用评级,令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即使在金融市场崩溃前的一分钟仍然觉得安全。在他们眼中,“三大”的最高评级(三个A)就是公司业务稳固和利润的保证,哪怕这些公司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雷曼兄弟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该公司申请破产的前一天,它仍然获得“三大”给予的高信用评级(分别是A,A2和A+)。

  类似的情节在其他次贷股,以及陷入严重财务危机的公司如AIG和美林证券等上演。

  权力:掌握“生杀大权”

  大型评级机构掌握着证券、金融产品和公司的“生杀大权”。如果它们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不看好的话,连一个国家都会因其负面评级而受影响。今年1月,这种情况就在西班牙发生过。由于政府债券信用评级被调低,导致西班牙央行迅速调高利率。

  过去, “三大”的一个“+”“-”相当于一石激起千层浪,每当它们调低一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就会引起恐慌。

  发展史:低风险、高回报

  1909年,当约翰·穆迪以自己的姓氏创建穆迪公司,负责对一系列变换无常的铁路证券予以评级。在1929年市场崩溃时,穆迪公司所给予评级的股票没有一只出现价格大幅下滑的现象,这显示出穆迪公司的评级非常可靠。从此,投资者开始信任穆迪评级,而且很乐意为其提供的客观分析埋单。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穆迪的继任人以及竞争对手标准普尔改变运营模式,开始向被评级的公司提供分析,并进行收费。基本上,评级业务的这种运营模式万无一失,即使偶然出现判断失误也无关要紧。无论经济好坏,人们都需要评级服务。在很多时候,甚至连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参考评级公司的分析报告。因此,在评级行业,至少30%的利润非常常见。


  问题根源

  评级者收入来自评级对象

  对“三大”名誉造成最严重打击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包含了“三大”分析师写的一些电子邮件。一位分析师写道:“即使这笔生意是牛做的,我们也会给予评级。”另一位分析师写道:“希望在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时,我们都已经带着巨额财富退休。”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评级机构的运作模式。它们的收入来自请它们评级的公司,这些公司渴望得到高的信用评级。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大”在“盈利机器”的推动下赚得盘满钵满。2006年,标准普尔税后收入高达12亿美元,穆迪13亿美元。

  面对各界指责的巨大压力,现在“三大”开始采取措施致力恢复形象。为了争取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它们开始大幅调低对金融机构毒资产的信用评级。矫枉过正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一家银行获得的评级越低,它需要的储备金就越高。这意味着银行无法动用储备金,其贷款能力因此而大幅下降,无法对那些急需援助的中小型企业施以援手。这无疑不但不利于缓和危机,反而可能加剧金融危机。


  解决方式

  评级服务由投资者埋单

  伊根公司及其他小型评级公司至少已经证明了其他运营方式的存在。这些公司的收入只是来自投资者,而非评级对象。

  “快速评级”公司的运营模式更为大胆。CEO詹姆斯·盖洛特没有雇用任何一位分析师。相反,他在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纽约以及澳大利亚开设电脑中心。公司22位雇员大部分是电脑和市场营销专家。

  盖洛特说:“我们所有的操作都是自动运行”。他坚决反对“主观分析研究”,而宁愿依赖电脑软件分析。盖洛特认为,至少电脑软件不会被华尔街的银行收买。而且电脑软件早在危机来临之前就已经预测到美林、花旗等机构的问题。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食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 2015-05-29 00:52:29

诚信到底值多少钱?


网络 2014-10-12 23:23:25

坐轨交逃票 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网络 2014-07-25 12:39:25

谁来给政府信用打分?


光明日报 2014-06-23 10:04:13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谁把我列入贷款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1-07 14:34:0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