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文化完善后支付宝将消失

来源:爱蜂窝 2009-04-21 09:00:34

很多人都在为“支付宝”这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超过1.5亿感到不解,而且支付宝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支付宝现象。支付宝仅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家非金融机构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呢?

   很多人都在为“支付宝”这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超过1.5亿感到不解,而且支付宝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支付宝现象。支付宝仅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家非金融机构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呢?

   笔者个人认为,“支付宝现象”的产生和当今中国社会信用缺失有着深层次的关系。而且支付宝正在帮助用户弥补这种信用缺失,我们多么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直接将钱转账给对方的账户,可惜中国消费者的信用缺失,让我们无法这么做。

信用文化与第三方支付

   货币经历了从银本位制,金银混合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的过程,而现在的货币正在进入电子货币本位制。其实,货币的发展历程也是商业活动升级的历程,同时也是货币流动性加速的历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信用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是:所谓信用,是指以偿本付息为前提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者转移。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信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随着货币质量的减轻,流通速度的加快,这也让商业活动出现更多的信贷、赊账行为出现,信用成为制约商业活动的标准。

   当纸币演变为电子货币之后,货币的流通速度甚至可以和比特流传输的速度等同,我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货币的转移和让渡,这无疑让信用文化变得更加重要。然而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去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我们也没有养成欧美人良好的信用习惯,欺诈行为比比皆是。

   在这种形势这下,任何人都不敢将钱直接汇给从未见过的卖家,所以就必须要有个第三方担保平台来帮助支付方暂存这部分钱,直到买家收到了货物并查看无误后才通知第三方担保机构向卖家付款,从而帮助买卖双方实现安全交易。

   如果我们的社会有着良好的信用体系,我们的消费者有着良好的信用习惯,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类似的第三方担保体系,因为交易双方是可信的。可惜,我们不存在这样的信用体系和信用习惯。

第三方支付在培育信用文化

   目前,支付宝利用其首创的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已经拥有1.5亿用户,而且至今支付宝仍没有任何赢利,只是在免费的帮助整个社会交易体系建立信用。而且笔者认为,中国的信用制度虽然需要体制的制约,同样需要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来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和改变。

   2006年,央行上海总部正在探索把个人在税务、法院、工商、海关、社会保障等的不良记录列入到“黑名单”。2007年,辽宁省个人信息征集系统把个人住房公积金、财税、社保、通信、公共事业信息5类非银行信息纳入。这些试点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而今,11部委的决定可能将计生污点列入“黑名单”。 此后,央行还配合电信运营商将由欠费记录者加入“信用黑名单”。

   监管机构正在利用各种制约体系和惩罚制度警惕消费者注意自己的个人信用,然而对于信用问题“宜疏不宜堵”。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无疑比强制性的惩罚要好用很多,也会长久很多。以支付宝为例,当1.5亿人使用支付宝交易的时候,他们都会考虑对方和自己的信用问题,因为某一方不诚信都会导致交易的失败,在交易的过程之中,无疑给支付宝用户上了一堂“信用文化”培训课。

   如此生动的“信用文化”培训课必然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信用,遵守诚信为本,逐渐的将信用变成了一种习惯。

信用完善后第三方支付将消失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美国9·11事件,在9·11之前美国出入境的边检是很松散的,因为美国有着很强大的信用体系,以及深厚的信用文化,他们相信出入境的美国人是安全的。然而9·11打破了美国人的信用体系,并正在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来提醒美国人要培养良好的信用习惯,否则会遭遇麻烦。

   同样,在中国更是如此,我们的信用制度建立较晚,自从2005年8月,中央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开始全国商业银行联网,2006年1月才正式运行。所以目前很多人的信用记录是空白的,我们消费者的信用习惯很差,培养信用习惯需要长期的过程。

“支付宝现象”正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信用习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公民的信用习惯建立之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将无用武之地。

  关注:消失 支付 完善 文化 信用 第三方 我们 习惯 货币 体系

   TD厂商首先应为谁服务?:TD厂商首先应为谁服务?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考察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时再次强调,中国政府支持TD坚定不移,要求中国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电信体制改革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动TD加快发展,加快自主创新...
本文来源于 爱蜂窝 原文链接:
http://www.ifengwo.com/tongxunxingye/200904/20-67528.html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发改委召开PPP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


鹰眼新闻网 2018-07-03 15:53:46

专家:医药黑名单不能浮于表面 需对症下药


医药医疗研究网 2014-11-18 18:03:37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