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债券牛市下半场 信用债独秀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09-04-13 09:38:38

经历了去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进入09年一季度,债市并没有如去年底市场所预期延续牛市行情,而是在基金的抛售狂潮下上演了一波杀跌行情。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前景可谓迷雾重重,债市也处于迷茫的十字路口,是延续牛市的趋势还是面临熊市拐点

  经历了去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进入09年一季度,债市并没有如去年底市场所预期延续牛市行情,而是在基金的抛售狂潮下上演了一波杀跌行情。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前景可谓迷雾重重,债市也处于迷茫的十字路口,是延续牛市的趋势还是面临熊市拐点的到来?短期通缩VS长期通胀,经济反弹VS经济反转,资金供给VS债券供给等等,这些多空因素共同影响着债市。

  外部因素

  美联储采取“直升机撒钱”的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倾注了巨量的流动性,美国财政部也推出今年高达1.75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政策。美国政府实施“再通胀政策”对抗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美国国债市场波动巨大。受到国债超预期供给的冲击,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去年底的 2.1%上升至今年 3月初的3.02%,之后在美联储3月17日宣布直接购买国债消息的刺激下,10年国债收益率一天之内下降51基点至2.51%。然后,由于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以及部分经济指标的好转,最近两周,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又逐步攀升至2.93%。

  去年底以来,美国市场对通缩预期的空间不断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国内债券市场同样受到相同预期的影响。信贷数据连续天量增加,货币供应量M1触底回升,依据M1领先CPI达6个月的经验,市场开始担忧我国下半年物价将回升。

  近期公布的美国2月份CPI反弹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等市场表现,确实反映了市场对通胀预期的增强。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担忧通货膨胀还太早,我们更倾向认为“通缩未尽,通胀尚早”。

  通胀预期推高长债收益率

  我国通胀走势和美国具有一定的类似性,我国物价在09年仍面临着通缩压力,CPI月度低点可能出现在年中。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反弹的可能性极大,但经济水平仍处于潜在水平以下。

  信贷高增长只是集中在政府主导项目上,货币增长对物价的推动效果有限。外需萎缩和内需不振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严重闲置,物价走势难以回升。

  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债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对未来高通胀的预期,长债收益率走高和极度陡峭化的曲线就是明证,短期内债券会有所回暖。

  商业银行主导资金供给,资金供给大于债券供给。我国今年国债的发行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高出去年近1倍。

  今年以来,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等信用产品扩容速度极快,央行允许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大力发行企业债,我们预计今年中票和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

  预计政策性银行债发行规模与去年保持平稳,合计达到1.3万亿元。资金供给方面,基金公司一季度累积抛售债券达3000亿元,未来新增债券投资十分有限。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保持在零附近,新增债券投资也就3000亿元上下。未来商业银行将主导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在经济仍处于下滑周期中,央行会一直保持商业银行资金面的充裕。总的来看,债券供给激增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们的判断是:债券市场仍处于牛市的趋势中,但进入了牛市的下半场,可以称之为牛市的尾巴。

  世界经济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低利率环境,我国经济的反弹并不代表经济的复苏,财政刺激效应的弱化以及国外经济体的长期低迷,仍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在去年底或今年重新掉头向下,我们倾向于认为中长期内经济增长是W型甚至多个W型。

  因此,债市熊市的拐点还不会到来,仍将处于牛市趋势中。但是,由于我国基准利率下降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国债收益率下行的空间也已十分有限,反而会受到经济暂时好转的冲击,债券市场的波动将非常巨大。

  “鸡肋”与好品种

  从投资策略上来看,当前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处于历史较低的水平,除非对经济再度更加悲观起来,否则利率产品收益率很难再度突破前期低点。在低利率环境下以及经济反复探底的趋势下,利率产品的收益率或者窄幅波动,或者随时面临着趋势性上升的不确定性。

  总之,我们可以称国债等利率产品为“鸡肋”。在经济没有明显的连续的复苏之前,货币政策宽松会使得资金面会一直保持充裕,毫无疑问,资金会流向高收益的信用产品。从国外经验也能看到,在经济下滑周期的下半场,信用产品表现非常优异,信用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我们主要推荐城投类企业债和资质中等的中期票据。今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巨大,收益率在所有债券产品中相对最高,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隐性支持,城投类企业债的违约风险非常小。中期票据的信用利差也仍有下降空间。地方政府债利率几乎等同于3年期国债,其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其收益率面临上升风险。

  投资者应对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进行波段操作,“涨多了就卖、跌多了就买”,08年“买入持有”的策略已不再适用于今年的市场环境。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互联网金融征信信息有望共享


经济日报 2017-12-04 10:14:06

信用债回暖行情将持续 产业债面临两风险


中国证券报 2017-01-10 11:15:56

福建:企业网上亮年报晒信用


网络 2014-10-20 10:56:56

短期出口信用险支持出口157.4亿美元


北京商报 2014-02-12 11:30:5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