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建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不诚信询价成过街老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9-04-02 09:18:51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的和首要任务是什么?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各方人士认为,适度的行政管制是实现市场化进程的过渡手段,而改良现有发行制度以尽快恢复IPO还是无限期求全责备修订发行制度?多数人选择前者,焦点均对准不诚信的询价行为。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的和首要任务是什么?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各方人士认为,适度的行政管制是实现市场化进程的过渡手段,而改良现有发行制度以尽快恢复IPO还是无限期求全责备修订发行制度?多数人选择前者,焦点均对准不诚信的询价行为。

  希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尽快推出修订稿以尽快恢复IPO,一位迫不及待恢复业务的投行人士昨日表示。“有很多客户在催我们,危机面前他们希望尽快融资。”

  上述人士指出了询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几个弊端。“本来现行询价制度在参考香港市场制度基础上,已经设计得很到位,但是参与的机构不够诚信,出现了问题。高报低买、低报高买现象存在,这扰乱了正常询价秩序。对于这些不诚信的询价行为应给予严厉惩罚。”

  对于如何约束不诚信的询价行为,经济学家华生昨日建议证监会严厉监管,以取消询价资格、永久市场禁入为惩罚,也有券商人士建议,让询价机构缴纳保证金,如果出现不诚信询价行为便没收其保证金。

  行政管制和市场化之间如何寻求平衡,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保荐机构定价能力的提升,也会使询价对象失去询价热情。“实践中弊端很多,作出认购决策的人和给出询价区间的人往往是分开的部门,不是同一决策者。比如以前我们发行股票,询价时候是研究员来提供投资价值区间,但到最后,投资决策是另外一个部门来做。为什么投资决策部门自己不重视定价报告呢,因为他们觉得研究也好,不研究也好,都不能超过证监会行政管制的市盈率上限,那还不如懒得研究了。真正有约束力的是机构之间的竞价。”

  证监会发行部人士坦言存在行政指导窗口原则,如市盈率上限曾为15倍、20倍,但也表示正是因为窗口指导原则的存在,在去年非理性的市场泡沫中,的确成功控制了二级市场泡沫不向一级市场转移。

  投行人士表示新股制度改革历经十多年,尝试过多种方式,但无法消除市场爆炒。“消除一、二级市场差价这一目标,1994年就提出来了。后来采用上网竞价,比如哈岁宝、琼金盘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就是比如1500万股募集资金6个亿,上网竞价,筹集满了为止。挂牌首日有的被爆炒,有的则跌破发行价。此路不通便开始管制市盈率,结果挂牌首日还是爆炒,那后来就尝试放开市盈率自主定价,结果2001年闽东电力(股吧,行情,资讯)尝试以88倍市盈率发行,挂牌首日还是爆炒。”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则可被视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市场化与行政管制的平衡之路。“一放就乱,一收就闷。”这位经历了数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投行人士回忆说,“后来继续改革,让二级市场分享一级市场价差,搞配售。比如海通证券(股吧,行情,资讯)承销的济南钢铁(股吧,行情,资讯)。剩百分之几无人认购,海通只有包销,结果首发挂牌当日就跌破发行价。后来又恢复行政管制,20倍市盈率的指导。再后来又借鉴香港市场推出询价制,证监会同时行政管制采取窗口指导,造成了一、二级市场的中间价比较大。比如中石油。”

  既然不能遏制二级市场爆炒,监管层、保荐机构、投资者应该各负其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爆炒是由股票市场本身的魅力派生的。很难遏制二级市场的炒作。一级市场保证公平,就是价格优先原则。投资者应当风险自负。证监会可以查询价程序是否公平,如果二级市场炒作,可以查股票操纵行为。不要承担自己承担不了、不必承担的责任。”

  对于限售股份的锁定时间,上述投行人士建议:“直接取消更合适,除非有锁定承诺的,锁定时间肯定是牺牲利益、让渡权利的,也可以给更多的配售选择。”

华生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两难:“甘蔗不能两头甜”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改才能让大家满意?在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经济学家华生告诫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必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期待过高,要充分考虑两难境地,但市场化方向应持之以恒。

  证监会计划在创业板正式启动之前完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由于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将于5月1日实施,预计首批企业8月登陆创业板,因此留给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时间有限,但是对于改革思路仍争论不休,华生建议应集中在打击不诚信询价行为、缩短锁定期、增加大盘股流通比例、照顾中小投资者方面。

  《第一财经日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似乎存在难以逾越的循环,证监会一旦进行严格的窗口指导,市场便充满抱怨,保荐机构定价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公司首日挂牌二级市场爆炒,而一旦放开,便出现超高的发行市盈率,如闽东电力(股吧,行情,资讯)(000993.SZ)当年88倍市盈率,但首日仍然被爆炒,依然无法理性定价。下一步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如何突破这种循环?

  华生:大家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是万能的,要受制于股市结构和投资者文化。这是个两难境地。两难在哪里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有两种情况,IPO定价越低越不够投资者分享,自然稀缺,首日挂牌上市也会越发炒得厉害,翻上数倍;另一种情况如果随行就市,完全市场化,可能会出现特别高的市盈率发行,比如闽东电力88倍市盈率发行不是没有可能再现,那大家又会骂声一片,认为监管层没有控制好,这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确是两难境地,因为到处都有炒作,方方面面体制没有市场化,而且创业板市场会炒作得更厉害,这个两难境地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所能扭转改变的。这叫做吃甘蔗不能两头甜。

  《第一财经日报》:如何实现真正的发行市场化?如何与行政管制窗口指导之间达成平衡?

  华生:还是得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能一步市场化,包括创业板,如果满足条件的企业全都上来,市场结构会受不了,所以必须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华生:增加首次发行股份的比例。首次发行比例不能太小,创业板也不能更小,保持在国际惯例25%到30%的发行比例即可。中石油(601857.SH)、中石化(600028.SH)、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当时只是发行了百分之几的股份,太少。这个主要意义是对大盘股有效,小盘股发得再多也就是几千万、几亿股,由于规模小控盘方便也照样能被炒起来。

  《第一财经日报》:有投行人士建议取消限售股份锁定期,尽快上市流通,你对此有何看法?

  华生:全部取消肯定是不靠谱的,当然锁定期一定要短。限售股解禁随后会造成很大的压力。锁定在三个月到六个月是比较合适的。

  能否直接取消要具体区分,如果是战略投资者、参加配售的其他机构投资者,那么可以尝试取消锁定期;但是对于大股东必须保持锁定期,否则等于公司一上市大股东就可以流通套现跑掉,而大股东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质量,尤其是创业板企业,创始人、大股东是企业的灵魂。

  《第一财经日报》:在询价程序中,出现不诚信的机构报价行为,比如有的询价机构报出10元/股的认购价格,但是当最终定价为8元时,该机构并不认购;另如有的询价机构报出8元/股的认购价格,但是当最终定价为10元时,该机构还要求认购。对于这种扰乱定价程序的机构,如何约束之?

  华生:必须修改机构投资者认购办法。机构投资者不能再不诚信报价,必须有认购义务。要坚决约束不诚信的询价行为。

  询价时候报高价,最终定价出来是较低价格,这还不买,这就是不诚信,扰乱正常的定价秩序。询价行为必须跟真实的购买行为结合起来。

  这需要证监会来监管,必须要对自己的询价行为负责,只要证监会出手监管就会有效,比如临时或者永久取消询价资格、市场禁入、巨额罚款,办法很多的。

  《第一财经日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在优先考虑资本公平的原则,如何兼顾社会公平的原则?考虑到我国投资者上亿户的国情,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性像香港市场那样采取每人一手的红鞋制度?

  华生:要保持网上网下相同比例的中签率,保证资本公平并兼顾社会公平的原则,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如果打新股出现供不应求,首先就保证网上申购,增加拨回量,使得网上网下中签率没有区别,网上是千分之几,网下也是。

  特别是不能出现网下中签率比网上高的现象,否则那就是优待网下机构投资者,违反资本公平原则。

  如果需求极度不平衡,那么就照顾中小投资者,比如英国是这样做过的,如果某只股票出现热销时,即使认购量特别大特别有钱的投资者也不能多认购,必须限制认购上限,照顾中小投资者。

  考虑到我国投资者众多,不一定要采取固定的一人一手原则。可以参考英国经验,当时英国进行国企改革,我作为留学生还分得了一手股票,这比较考虑社会公平。英国当时就是看认购情况临时决定分配规则,也即等该股票的认购人数、资金规模统计出来以后,再据此划取合适的定价区间。主要原则是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政协委员提议建立身份识别系统 构建安全诚信家政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2018-01-15 15:32:51

别让“认钱”摧毁认证信誉


网络 2014-06-17 17:54:25

快递服务不在于实名而在于诚信


东方网 2014-01-08 13:32:3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