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结构性理财产品回暖

来源:金融时报 2009-04-01 13:51:04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理财名词。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根据挂钩基础资产的不同,可分为股票连接、利率连接、外汇连接、商品连接、信用连接、保险连接、混合连接等类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理财名词。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根据挂钩基础资产的不同,可分为股票连接、利率连接、外汇连接、商品连接、信用连接、保险连接、混合连接等类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即挂钩标的)的表现。
    结构性理财产品一方面试图保证本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想丧失一点市场反转之后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机会,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结构性产品一般意味着高风险、高回报。
    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商业银行独立开发理财产品水平有限以及投资者风险意识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刚刚在我国兴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零收益”到“伪结构”,使产品设计者、投资者都不敢再触碰此类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尤为如此。然而,进入今年3月份,国内商业银行在沉寂了数月之后,再次涉足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理财产品再现
    近期,两家国内商业银行发行了3款理财产品。挂钩标的包括了股票、汇率和商品现货价格,其中,股票主要为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汇率则为美元兑港币和欧元兑美元汇率,均以美元为中心,商品现货价格则为黄金价格。招行新推的一款“金葵花”精选银行股票表现联动理财计划,将理财资金投资于本币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挂钩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4款H股。债券部分的投资满足客户到期本金支付的需求,衍生产品部分的投资是产品(或有)收益的来源。另外,中行澳元“金上加金”产品,收益率将直接挂钩设定观察期内的国际黄金价格走势。
    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谨慎,外资银行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几乎从未停止。以上周的数据为例,荷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以及汇丰银行均发行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荷兰银行发行了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包含两个系列,全球宏观利率反向挂钩系列和CYD市场中立商品指数挂钩系列,其结构与前期发行的同系列理财产品相同。恒生银行则发行了2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为香港上市的中国消费类股票,产品设定了12个观察期,并且前2个观察期和后10个观察期参数设定存在着差异。汇丰银行发行了1款36个月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QDII理财产品。渣打银行发行了利率和汇率挂钩型理财产品,期限在6个月期以下,并且操作策略较为稳健。
    产品标的集中成软肋
    去年,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给银行带来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此次,国内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重现江湖,充分借鉴了去年的失败经历,加强了本金的安全性保证。
    “今年,银行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还是做了不少改进的。”有分析人士指出,例如招行上述产品加强了对风险的管理,风格相当稳健;再如中行的上述产品,放弃了“单边看涨、单边看跌”的模式,而是根据波动幅度来确定收益,这是个很大的进步。
    不过,在改进之余,产品挂钩标的高度集中也成为结构性理财产品一个隐忧。根据近期的挂钩标的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机构十分关注中国概念股票以及黄金。专家指出,结构性产品相似的设计方式,可以看出当前银行对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比较一致,尽管这是基于全球宏观经济的变化和各国政策调控的判断做出的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相似的产品特征,难免会导致产品到期后出现“一荣俱荣”或者是“一损俱损”的局面。
    专家认为,挂钩标的高度集中,是造成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大面额深度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银行接触结构性理财产品时间很短,因此独立开发理财产品的水平有限。正是由于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导致了面对市场热点时容易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特别是2007年结构性理财产品高发期,统计下来,几乎都是股票、外汇、股指等投资产品的组合,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不同机构的销售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在期限安排上、销售目标群体上,还是在产品的结构上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面对近期涨势良好的中国概念股票和黄金,若银行还是选择一拥而上,可能还会重现以前的问题。
    理财专家认为,当前银行开始逐渐重启结构性产品,在产品的细节设计上,也的确吸取了争议事件的教训。但不容忽视的是,同类产品的设计有多少是真正出于银行对市场未来走势的精准分析、有多少仅仅是一拥而上的应景之作,类似产品到底能为客户带来怎样的回报,都需要时间的检验。
    结构性理财仍有机会
    尽管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备受市场质疑,投资者对其敬而远之,直接导致一些银行不敢触及这一“雷区”。不过有关专家认为,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结构性产品的创新程度远强于打新股或信贷类产品。
    实际上,结构性产品如果设计得好,不仅可以为投资者规避一定的风险,同时还能提供不错的回报。即便是在去年“零收益”、“负收益”出现的情况下,依然有同类挂钩港股的结构性产品取得了25%的收益率。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结构性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其运行结果的好坏关键还在于设计团队对标的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是否准确。
    研究人士认为,经过去年的几场风波,以及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结构性产品在未来还将维持以“保本”为主的趋势,而非保本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市场空间有限。未来投资动力不足,市场畏惧心理加重,加之境外衍生市场缺乏对冲,将对银行创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尽管投资者信心普遍不足,但结构性产品即使在弱市中也有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在降息的背景下,结构性产品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机会。
    从近几年的运作看,结构性理财作为国外理财市场非常成熟的一个品种,国内许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表现都要远远高于定期储蓄、国债等投资工具。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银行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更加成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者熟知的挂钩标的。这些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良性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支持,使其在新的跑道上全新启航。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