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地方政府借道银行信托 信用高收益8%成卖点

来源:凤凰 2009-03-09 09:49:14

据统计,在2008年里,用于基建的信托资金已经占到全年信托资金的14.5%。 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推出之际,资金缺口也备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债开闸之前,基于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现实,地方政府借助信托平台和银行渠道募集资金已

   据统计,在2008年里,用于基建的信托资金已经占到全年信托资金的14.5%。

   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推出之际,资金缺口也备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债开闸之前,基于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现实,地方政府借助信托平台和银行渠道募集资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基建信托理财成风

   2月18日,云南玉溪高新区管委会与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玉溪市商业银行三方签署为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注入4亿元人民币的“玉溪高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信托融资战略合作协议”。

   中信信托近期也发售了中信盛景天津区域发展基金一期集合信托计划,该信托期限3年,总发行规模30亿元,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给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用于其所经营的各类项目,如天津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水务环保等建设和运营。

   记者从多家信托机构了解到,这些公司都在和一些地方政府接触,基建信托是各家信托公司2009年关注的重点。

   “地方政府联合信托公司发行信托筹集基建资金会成为地方政府银行贷款渠道之外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我们目前看到了几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大多是财政收入比较好的地级市或富庶的县级市。” 信托从业人员刘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常通过信托渠道融资比贷款渠道要快一些。”

   刘擎分析说,银行为了防止客户流失,也很有动力与信托合作,不断推出高回报,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投资价值的产品。另外,在合作模式里,作为资金托管方和代销渠道的银行角色非常重要,他们也依据这些收取一定费用。

   “但是为了控制风险,信托公司会严格审批地方政府的资质和信用,只有经济运行状况良好、有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才是理想的合作对象。投资人基于对地方政府和信托公司的信任,购买此类产品,从这个角度,信托公司更应把好关,否则出现不能偿付,将不利于政府和信托的形象,将失信于民。”刘擎告诉记者。

   “信托、信贷类理财产品2009年以来发行数量有所减少,是因为1月新增信贷额比较宽松,企业可以通过贷款途径融资。毕竟企业通过信托理财计划融资的成本比贷款成本要高。”某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是,投资者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还是有一个不错的回报,收益比一些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要高。”该人士表示,基建类的信托理财和大型国企的信托理财计划资源其实是有限的,各家银行也在争夺这一块大蛋糕。

   “基建类的信托理财计划收益一般都在8%左右,我们的很多投资金额上千万的大客户也都比较热衷投资这一类项目。”诺亚财富一位薛姓理财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他看来,从投资收益回报与风险系数来说,基建信托理财都是比较吸引人的。

风险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担保,信用较高……”这几乎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代销基建信托的一致卖点,那么,此类基建信托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一点风险呢?

   “信托公司资质、地方政府信用以及区域特点、销售人员的操作风险是投资者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PEARSON金融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杨晨认为:第一,投资人必须对信托公司的资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为信托公司也有破产概率,浙江金华的金信信托就曾一度陷入清算和破产的边缘。作为银信合作的方式,银行只是代销机构,对产品负有的责任会较为有限。而如果募集资金交由银行来托管,风险概率会相对较小。

    第二,地方政府的地域性也是投资人要详细了解的,比如资金透明度方面如何监管?经济发展是否平稳?但是对中国地方政府的信用投资者一般不需太担心。一般像上海这样的地方政府给投资者的安全感会更高一些。

   第三,利率风险。因为基建类信托理财计划一般都是2-3年,如果央行大幅加息,或者股市债市好转,投资人会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

   第四,操作风险。银行理财经理的专业性以及职业操守会影响投资人的决策,投资者还是要仔细阅读条款,多了解产品,不能完全由客户经理“忽悠”。

   而据记者了解,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土地出让金缩减导致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下降,而信托业内目前又存在着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所以购买理财产品也还是要睁大眼睛,不要买了信托理财产品也砸在自己手里。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打击电商刷单 构筑社会诚信该由谁考虑


中国经济网 2016-06-02 15:18:42

拟5年基本建成 企业环境信用制度


姑苏晚报 2015-12-16 13:46:58

信用惩戒 7.2万人被列“黑名单”


网络 2014-03-11 11:09:01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