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收集市民与银行打交道的信息,现在已开始采集非银行信息,比如欠账不还、其他经济纠纷等。“央行已联合国家多个部委下发通知,下一步可能把水电气费等缴纳情况载入个人信用档案。”(据1月22日《重庆晚报
以前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收集市民与银行打交道的信息,现在已开始采集非银行信息,比如欠账不还、其他经济纠纷等。“央行已联合国家多个部委下发通知,下一步可能把水电气费等缴纳情况载入个人信用档案。”(据1月22日《重庆晚报》)
银行采集银行信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无可厚非,但银行将触角延伸到非银行信息,显然是想让个人信用档案更具完整性,从而使自身的风险降至最低。
银行对于公民的非银行信息想征集就能够征集吗?首先,银行是否有这个权限?个人信用档案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银行说了算,综观国外的先进经验,也不是银行独家说了算的。银行单方面决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有越权之嫌;其次,将非银行信息载入个人信用档案,是否征求过个人同意?或者说,是否经过了必要的法律程序,比如听证会。
个人信用档案如果建立,在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如果一个人的信息处于不良状态,可能在这个社会中寸步难行,不仅贷不到款,就是购买物品方面也会遭遇各种门槛。因此,个人信用档案必须要具有权威性,而权威的机构是前提条件,显然,银行还不够这个资格。银行自身的信用也是值得怀疑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银行在收费,并不守信用,想收就收费,发个通知算是给公众一个交代。
更为重要的是,非银行信息的载入可能会是个“错误”的信息,因为公民在水电费的缴纳方面,不一定是公民个人的责任,有时候,收费过高,甚至是无理收费;有时候,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公民主观上不想付。如果这些不分青红皂白载入,这对公民是不公平的。
退一步说,银行采集非银行信息,一旦将其载入个人信用档案,是否先让个人签字确认?如果自己被载入了个人信用档案的不良记录,却不知道,一旦去银行贷款,却被告之自己的个人信用有污点,这多么令人尴尬和愤怒。
个人信用档案的缺失,让银行先走了一步,这固然也是一件好事,但银行如果无视公民的权利,搞暗箱操作,伤害了公民的感情和权利,却是不妥的。到时候,此类的官司恐怕连续不断。
个人信用档案需要个人签字确认,这是公民的权利诉求,也是个人信用档案归于权威的必然程序。
■观点链接
制定和颁布《征信法》已刻不容缓
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征信业之所以成熟,最根本就在于人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征信数据出错,相关单位就得承担法律责任。意大利、英国有《数据保护法》,瑞典、西班牙有《个人数据保护法》,美国有关征信的法案多达17项。而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
信用涉及到公民个人权益,建设个人征信系统不能无法可依,制定和颁布《征信法》已刻不容缓。如果征信机构自身信用打折,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个人征信系统价值几何自然也就不屑说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