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危机凸显期货市场发展模式优势

来源:期货日报 2009-01-15 08:42:52

2008年的信用危机被普遍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严重破坏美国金融体系的同时,无疑它也触发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监管的重新评估。掌控系统性风险成为政府干预、稳定金融市场功能性的主要关注点,如监管银行、信用解冻以及拯

  2008年的信用危机被普遍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严重破坏美国金融体系的同时,无疑它也触发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监管的重新评估。掌控系统性风险成为政府干预、稳定金融市场功能性的主要关注点,如监管银行、信用解冻以及拯救不良金融机构。

  应该说,当前金融系统性风险十分巨大,并且更加复杂。华尔街的过度并购放大了银行业中监管者和经营者的问题。AIG、贝尔斯登以及雷曼兄弟的破产告诉我们,这不仅是规模性问题,同时也是梳理整体体系和关联关系的问题。

  金融市场确定性的缺失是造成整体金融体系混乱的核心。确定性缺失不仅是指获知抵押证券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困难性,还涉及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诸如对手风险敞口、金融机构风险敞口、公共信用风险等。各个类别的确定性是维持市场信心的本质,而维持市场信心是保证金融体系功能性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衍生品市场中的期货业提供了一种信用加强模式(CreditEnhancementModel),这种模式增加市场参与者的稳定性,限制内幕操作的蔓延,以明晰市场价格风险。当前,金融监管改革倾向于构建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加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期货行业的发展历程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当前信用危机的爆发源头正是始于改制放松的几个金融领域。雷曼兄弟破产,破产委员会冻结其客户账户中抵押资金相关头寸,延缓了客户资金转移速度。实际上,相关法律和监管条文规定:当经纪商宣布破产时,包括未结清头寸和质押资金在内的所有客户资产均应快速剥离破产单位。

  寻找金融市场稳定性

  2008年信用危机深深触及倡导金融市场确定性的经济学家、政客以及监管者的神经。金融市场确定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最后贷款人制度(LenderofLastResortSystem)的核心。短期借款和长期出借的信用发展模式的根基是信贷者的信任和信心(Promise),这种允诺正是建立在市场稳定的信念——金融市场确定性之上的。

  学者一致认为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流动性危机,并使之恶化。这种不确定性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产生负作用,如不良资产扩散、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内幕操作、监管救助不协调等等。

  期货行业运作体系的保障市场确定性机制是值得借鉴的。在当前信用危机冲击下,期货行业“独善其身”的良性发展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采用期货市场发展模式对处理全球范围内的违约程序以及保护客户资产是十分有意义的。

  期货市场发展模式

  美国国内期货行业的核心是市场透明性。众所周知,每日计算盈亏的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阻止了不确定性风险的扩大,并且控制了单一风险对市场整体性的威胁。此外,经纪商持有头寸的风险汇总制度是不容侵犯的。风险敞口的汇总使市场参与机构信息透明化。

  市场确定性的另一方面是对客户账户资产的保护。期货行业划定客户资产的所有权,经纪商债权人并不具有对经纪商的客户存放现金、证券以及资产的所有权,包括客户交易保证金和持仓头寸。

  相对于其他金融行业发生的信用危机以及市场功能化缺失,期货市场旨在提高市场确定性、保持信心、防止风险蔓延。期货行业发展模式不纯粹依赖于对信用风险敞口的单独分析,而是有效结合信用加强和风险管理模式抵消对手信用风险。在这种模式下,旨在保护交易信息的记名交易制度并不阻碍风险揭示,因为结算机构能够及时掌握交易者不愿透露的风险头寸。

  期货市场发展模式不仅使净风险信息透明化,而且可以明晰整体市场的风险动态。它缓解了市场系统风险的信用敞口,更容易识别处于市场趋势相反的经纪商和客户持有头寸风险。应该说,期货行业发展模式控制了市场交易的真实价格风险。

  这种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限制交易风险:(1)将客户账户中的资金和头寸从问题经纪商转移至健康经纪商。(2)保持可对冲的衍生品头寸和变现能力,有效规避风险。(3)持仓损失结算保证金可以转账于对盈利持仓。总体上,期货市场发展模式可以通过特定单位资源、相关结算措施和信用加强工具来达到控制交易风险、合理监管客户账户的目的。

  美国期货行业协会(FIA)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已经在全球倡导这种模式体系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全球绝大多数成熟的期货市场均采用相似模式作为上市衍生品交易市场的框架。全球对这种风险保护模式的认同体现在FIA的金融一体性保护条款(FinancialIntegrityProtections)、温莎协议(Windsor Accord)以及博卡宣言(BocaDeclaration)中。

  期货市场的信用加强模式的价值已经为支付清算系统委员会(Committee on Payments andSettlementSystems)和国际证券委员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SecuritiesCommissions)所认同,两机构共同建议采用2004年发布的中心对手风险系统(CentralCounterpartySystems)。

  客户资产转移机制

  尽管存在诸多风险控制措施,期货市场的确定性仍然受到大型机构参与失败的考验。问题关键是,在破产机构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其客户账户持仓能否迅速转移至健康经纪商。这种快速转移健康客户头寸的能力被公认为防止连锁效应的有效保障手段。

  这种保护措施的效果明显体现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在巴林银行宣布新加坡问题交易之前,LIFFE已经将持仓进行转移,CME立即进行持仓转移接受工作。与此同时,许多亚洲市场亦提供相同支持。而在Griffin案例中,CBOT立即转移所有客户的登记头寸,EUREX为结算市场提供结算保证金。在Matallgesellschaft案例中,结算风险被分摊到众多结算公司,母公司对市场头寸的损失提供担保。在Refco破产案例中,期货经纪商(FCM)迅速将客户持仓转移,没有造成损失。在Catalfo、Zimmerman以及Klein案例中,交易所采用适当规则(采用客户自身资金进行弥补)阻止超出持仓限制的违规行为扩张成为系统性风险。

  当前,客户资产转移机制仍发挥作用,继续为市场参与者解决问题,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其13.5万个客户账户资产被迅速成功转移,但有关抵押资产支持的持仓转移却花费了一周时间。这种延迟对客户造成损害的同时,亦对结算系统的整体性造成压力。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流动性降低和做市商造成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资产转移的正确性毋庸置疑,破产法案(BankruptcyCode)和CFTC规则成为其法律基础。采用适当干预手段来控制危害扩散已经成为共识。当前问题是,针对客户账户资产转移,尚不存在一致的行动框架以及政府干预的确切办法。这两点都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自最近一次国会颁布的支持期货发展的金融一体性(FinancialIntegrity)措施,许多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例如雷曼兄弟破产之时,其客户持仓被立即进行转移,而破产委员会却并没有允许客户资金的移出。考虑到资产保持政策和OTC市场持有者问题,英国资产清算公司表示,市场债务关系问题的解决将耗时几个月时间。

  雷曼兄弟破产揭示出抵押资产管理的风险敞口。为对冲雷曼兄弟的债务风险敞口,经纪商使用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雷曼CME保证金。为保持自身利益,货币市场基金中止赎回,阻止经纪商触及保证金,并要求CFTC命令经纪商消除其持仓价值。这种通过市场操作的方式将对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斩断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手”


新华网 2018-09-28 16:48:37

食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 2015-05-29 00:52:29

信用卡裸奔 “盗刷险”救命?


网络 2014-09-17 23:47:48

谁来为携程信用卡危机买单?


腾讯科技 2014-03-24 08:55:42

谁把我列入贷款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1-07 14:34:0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