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文物市场混乱拷问专家诚信

来源:新华日报 2009-01-09 11:20:16

7日晚,刚刚当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的文物鉴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回到南京老家,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目前国内文物市场的现状时,他深感忧虑并且痛心:“现在国内文物造假成风,已渐成产业化之势,甚至可以说

        7日晚,刚刚当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的文物鉴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回到南京老家,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目前国内文物市场的现状时,他深感忧虑并且痛心:“现在国内文物造假成风,已渐成产业化之势,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三次古玩仿制高潮。这两年,我作为央视《寻宝》栏目专家组成员,前往全国42个城市‘寻宝’,令人瞠目的是,在我们过目的60万件藏品中,赝品的数量竟达58万余件。”
  如今,收藏已成为国内仅次于炒股的又一大“群众运动”。据估计,全国参与收藏的人数达7000万。但在“收藏热”的背后,却是造假、卖假、拍假等暗流涌动,对社会造成了极坏影响。王立军认为,文物鉴定机构的缺位应负主要责任。

  他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文物鉴定部门大多“只对内不对外”,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求助无门,只能去找社会上各类文物鉴定机构。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法律监管,这些自发形成的民营鉴定机构,往往出于利益驱使,做出不负责任的“鉴定”。

  “我们下去‘寻宝’,有些‘三流仿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证书。有的藏家光证书就能拿出1000多张,但他的东西全是假的。”王立军说,文物市场混乱,和专家队伍鱼目混珠也有关系。有的是“理论型专家”,文物知识很丰厚,但“眼力”不行,看不准;有的是“老好人专家”,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有的是“极左专家”,宁错杀不放过,一律否定;有的则是“复合型专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给钱就开证书,还明码标价。

  王立军说,文物鉴定有着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不是学问深、资格老、名气大就行的,一定要去市场中磨练,才能成长为具备丰富辨伪能力的“实战型专家”,不交“学费”是不可能的。他举了自己当年的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末,王立军在苏州火车站等车,有个穿着破旧的小男孩可怜兮兮地拿着一个紫砂壶,说自己没路费回家了,只能把这个祖传的宝贝拿出来卖,要200元。男孩拿出根火柴,在壶上一擦就点着了。王立军觉得很神奇,就掏钱买了,回来还很仔细地把壶洗了一遍,结果却再也点不着火柴了。找专家一问才知,原来是骗子在壶面涂了磷粉。打那之后,王立军就走上了文物鉴赏的道路。

  如今,很多媒体都办起了收藏栏目,并组织专家对文物估价。对此,王立军说,部分媒体的过度宣传也对文物市场的混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很多藏品估价往往过高,藏家说20万,专家就说200万。而且经常把收藏当成传奇故事来说,故意制造“一夜暴富”的神话,满足部分人对金钱的渴望,这些都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王立军对记者说,其实,真正的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者通过一件藏品,可以读懂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文物的经济价值上,把收藏当成一夜暴富的捷径。“我们要做历史的拾荒者,而不是历史的淘金者。”王立军说。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首份企事业信用报告在青岛出现


21CN股票 2014-05-13 08:43:23

建立良好信用档案给未来“增信”


广西日报 2013-08-02 15:26:47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