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是考生不诚信,还是高等教育不自信?

来源: 北国网—辽沈晚报 2008-12-29 15:38:11

“从2009年起,如果被高等学校按志愿录取但没入学报到,可能将作为诚信记录的内容之一存入考生电子档案中,并作为下一年高校录取的参考。”近日,从教育部传出的这一消息,引起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如果单纯地从契约

   “从2009年起,如果被高等学校按志愿录取但没入学报到,可能将作为诚信记录的内容之一存入考生电子档案中,并作为下一年高校录取的参考。”近日,从教育部传出的这一消息,引起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如果单纯地从契约角度看,考生在填报自愿时,既然体现了“自愿”和“服从”的要义,似乎和录取学校之间有了一种约定,录取后不去报道,显然“违约”,有失诚信。但是,这样的约定,一旦变成被动和无奈的选择的时候,就成了“不平等契约”,在“不平等契约”面前,还有什么“诚信”可言?

   事实上,在每年不报到的准大学生当中,不报到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考上”的学校与“想上”的学校相去甚远。近年来,高考填报志愿方面虽然有一些改革,但是,供考生选择的机会仍然十分有限,考生如果因一次考试失误,而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虽然被其他学校录取,也会心有不甘。而在国外,有些考生可以手握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其选择面当然要大得多。

   还有一些大学新生不报到的原因,是因为某些高校特别是民办学校以及某些专业的收费太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得不选择放弃。实际上,有些考生是被大学畸高的学费挡在门外的,难道说这也与“不诚信”有关?

   再者,近年来,高校扩招“后遗症”已日趋凸显,大学越来“大”,而培养质量却越来越低,大学生就业之路却越来越窄,特别是非重点大学、民办大学和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则更难就业。

   面对种种困境,为了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有些考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报到,从头再来。而这似乎成了当下一股挡不住的潮流。

   教育部门试图用“诚信档案”遏制“不报到”热潮,显然是一种强权式的“倒逼”行为,这种行为,是现行高等教育不够自信的表现,只会遭致家长和考生的反感,既缺乏人文,又不可能治本。

   笔者以为,积极改革高考报考制度中的一些弊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拓宽就业之路,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才是应对“不报到”热潮的有效途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斩断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手”


新华网 2018-09-28 16:48:37

欠钱人没有财产,就不起诉了?大错!


北京才良(杭州)律师事务所 2018-06-14 10:11:05

食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 2015-05-29 00:52:29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