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农村信用社站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赢&r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农村信用社站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自2001年推出“信用工程”创建以来,经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创建领域日益拓宽,创建成效逐步显现。截止今年11月末,全市农信社已创建信用乡(镇)9个、信用村297个、信用社区8个、信用街道4个、信用市场1个。特别是今年在大田县前坪乡诞生了全省首个“双百”信用乡(100%评为信用村,不良贷款100%收回),成为信用典范,深受各方赞誉。
中国金融网银行频道成功改版!新版主要分为资讯、业务、产品、互动等几大板块,全方面报道中国银行业,助您每天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银行要闻(了解行业大事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行业标杆(以行动诠释科学发展观,以事实展现行业先进性) 、基层动态(快来投稿说说分享你行里的工作吧:投稿信箱:zjw@zgjrw.com)、对话金融高层(有心里话要说给总行领导?快来点击http://bank.zgjrw.com/)、论坛热帖(来分享行业里的不平事、热话题http://bank.zgjrw.com/)......等你来参与,点击查看吧
一、主要做法
㈠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创建“信用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各创建乡镇成了由政府领导为组长、农信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用工程创建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信用社主任、信贷员、乡镇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农户资信评定小组,负责信用户的初评工作,形成“政银联动,上下协作”的组织体系。通过开展信用创建活动,农村各界对打造良好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大田县政府批转了县农信社制订的《关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工作意见》,还在全县首个“信用镇”——奇韬镇召开农信社助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信用工程创建经验,并将创建信用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责任考评,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大田县已创建信用乡(镇)4个、信用村84个、信用社区4个、信用街道4个、信用市场1个,创建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大田县还进一步制订了信用创建规划,成立了“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初步的创建方案,计划用3-5年时间创建为“金融信用县”。
㈡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为让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信用工程创建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辖内各联社采取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以及包片信贷员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创建信用工程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把道理讲明、意义讲透,使社会各界群众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信用工程对于政府、信用社、农户三者都非常有利,只有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各级政府在各种会议上,提出“讲信用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信用也是生产力”、“富可贷,穷可贷,没有信用不能贷”、“信用是金”、“要致富先当信用户”等观念,广泛宣传依靠诚信求发展的事例,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㈢坚持标准,规范操作。在创建活动中,辖内各联社严格按照“信用村(镇)”评定条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严把评定质量关,做到成熟一个、评定一个、挂牌一个。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三个公开”、“三个结合”。“三个依靠”:一是依靠各级政府、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协助;二是依靠群众。激发广大农户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创建的热情;三是依靠农信社员工的辛勤工作和乡镇干部的密切配合。“三公开”即条件公开,评选程序公开,评选的信用户公开。在评定信用户的过程中,使农户受到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教育。“三个结合”是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与小额担保、联保贷款相结合,与建立经济档案、防范风险相结合,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㈣勇于创新,拓宽领域。全市农信社以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工作会议为契机,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有效办法,把信用工程向纵深推广和延伸,进一步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适时将评信机制从农村引向社区, 2007年初,三明办事处制定下发了《三明市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社区工作试行方案》,积极推广“信用社区”创建活动,解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扩大创建范围,从原来创建信用村(镇),进一步延伸到创建“信用街道”、“信用市场”等;进一步拓展评定对象,从原来评定“信用农户”,进一步拓展到评定“信用党员”、“信用青年”、“信用妇女”、“信用个体工商户”、“信用企业”,使信用工程惠及更加广泛的群众,赢得了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如大田县政府率农信社等有关人员先后前往厦门市学习信用社区创建经验和赴湖北省秭归县考察“金融信用县”创建情况,不断开拓创建思路。
二、取得主要成效
㈠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问题。由于农民自我积累较低,且受贷款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较为突出,加上因部分农户不守信用,致使农信社存在惧贷、惜贷现象。通过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对“信用户”可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等优惠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如遇资金困难,仅凭身份证和小额信用贷款证就可直接在信用社柜台办理贷款,与存取款一样方便快捷,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贷款担保难和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了农民的致富信心。
㈡引领了诚实守信的文明新风尚。全市农信社抓住新农村建设提倡“乡风文明”的有利契机,以信用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诚信守约的良好风气。通过奖惩措施,对守信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通过创建信用工程,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人人守信,共同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户户争当“信用户”,村村争当“信用村”,良好的信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村民风气正了,集体观念强了,干部威信高了,乡镇和村两级组织也有了较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㈢有效增强了农民致富能力和信用社支农实力。通过创建信用工程,农户及时获得了资金扶持,发展了短平快的致富项目,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同时,通过开展信用创建,使农户、社区居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信用社与他们最近最亲,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信贷支农能力进一步增强。至今年11月末,全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小信贷款证9.27万本,累计授信金额7.08亿元。发放各项贷款余额67.28亿元,其中支农贷款余额63.9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50.01亿元,全市已有28.71万户农户获得农信社的信贷支持,占全市农户数的56.49%,全市农户户均向农信社贷款9839元。
㈣架起了政社关系的桥梁。信用工程建设有利于落实经济金融政策,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促进文化建设,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和乡村基层党政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呈现出“政社合作,共建信用,共创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几点体会
㈠意义明确,这是推动信用工程创建的首要前提。信用工程建设是一项有利于净化农村金融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工程,是一项美化投资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工程,更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支农工程,创建信用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只有从这一战略高度认识信用工程创建的现实意义,才能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而全力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㈡政府主导,这是推动信用工程创建的最佳方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而信用工程创建是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在信用工程创建与推广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领导重视了,创建的步伐也就快了。只有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信用工程创建中来,也只有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该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和村两委推荐、农户参与、信用社评定”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该项工作的最佳途径。
㈢宣传广泛,这是推动信用工程创建的思想基础。信用工程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户。但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用意识淡薄,对信用工程了解甚少。只有借助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才能增强广大农户的信用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奠定广大农户的信用意识基础。同时也通过宣传使他们真正了解信用工程的意义所在,激发他们参与信用工程创建的热情。
㈣工作扎实,这是推动信用工程创建的群众基础。信用工程的创建,需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扎实做好广大农户的基础工作,扎实公开信用评定标准和程序,公平公正评定信用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进而形成一股全民推进信用建设的创建力量。
㈤措施有力,这是推动信用工程创建的根本保证。信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单靠信用社一家必然会影响创建进度。因此,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创建相关部门人员特别是政府人员的考核力度,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终考评和年度评先依据,以此形成创建的压力和动力,才有从根本上保证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下一步推广思路
下一阶段,全市农信社要按照“政府主导,信用社评定,部门配合,农民参与,整体联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扎实推进”的思路,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往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存在思想认识误区,认为信用工程创建是信用社的事,地方党政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创建进度。而实际上,信用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对更好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很有效的平台。因此,需要地方党政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领导,主动牵头,形成地方党政主导、信用社积极推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良好创建氛围。辖内农信社要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推广小额农贷,真心想农、贴心为农、实心帮农,保证农户贷款投量稳步增长、质量持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㈡深入推动,加大投放。全市农信社要以积极态度和过硬措施,把深入持久地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乡风文明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来抓。一是加大创建力度。辖内各联社要把创建信用工程作为支农品牌,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作为特色产品,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年初制订创建目标和创建措施,加大创建力度,加快创建步伐,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上级抓下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格局;二是加大考核力度。辖内各联社将信用工程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基层社进行考核,对创建成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调动全体员工创建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支农贷款营销力度。辖内各联社要积极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支农的广角,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经理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成为发放农贷的营销能手,成为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专家。如大田联社建立了信贷员联络卡制度,公布管片信贷员名字、服务范围及联系电话等内容,方便农民办理存贷款业务,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㈢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一是严格标准,把好信用等级评定年检关。结合农户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个人信用变化情况进行农户资信状况年检。抓好贷后跟踪管理,根据农户创业情况调整信用等级。对已挂牌的信用村镇,加强后续管理,定期开展年检,巩固信用工程创建成果;二是加强管理,规范贷款操作流程。严格把好柜面监督关,杜绝租证、借证现象,严防借、冒名贷款,做到见“真”人贷款。严格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管控风险,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分析小额农贷运行情况,加强对小额农贷管理的监督,及时纠正偏差和漏洞。
㈣总结经验,提升功能。要在总结现有创建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小额农贷的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是合理确定小额农贷的额度、期限,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贷款需求,促进信贷资金与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现金流相匹配。对于经济较为发达、资金需要较为强烈的乡镇,可适当调高授信额度;二是实行行业性差别贷款利率政策和比较灵活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式,进一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持种养业的发展;三是逐步将“信用户”评定机制推广到“信用个体工商户”、“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街道”、“信用市场”等,把小额农贷机制延伸到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使“信用评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