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服务行业纷纷尝试预付式服务,以“会员卡”等名义推出各种美容卡、健身卡、足浴卡、游泳卡、洗车卡、洗衣卡、擦鞋卡等,并给予种种诱人的承诺。但是,由于这种消费模式是“先储值付款后享有&rdquo
近年来,一些服务行业纷纷尝试预付式服务,以“会员卡”等名义推出各种美容卡、健身卡、足浴卡、游泳卡、洗车卡、洗衣卡、擦鞋卡等,并给予种种诱人的承诺。但是,由于这种消费模式是“先储值付款后享有”式的服务,其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产生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慈溪工商分局12315近期发现,仅一个月内受理预付式消费卡申诉23起,创历年新高,其中5起就因某一健身房关门而引发的。12月10日,该局12315发出消费警示,预付式消费卡隐藏风险,由于店主停业、转让、逃逸或其它原因将导致原卡不能再使用,消费者应当谨慎。
法院查封健身房 消费卡成“废卡”
今年11月下旬,慈溪工商分局周巷工商所连续接到多个消费申诉电话,称周巷某健身房被法院查封后,消费者手中持有预付金额从1980 元-7000元不等的健身年卡一夜之间成“废卡”。经初步调查发现,店主袁某因欠债18万元被债权人起诉,法院判决其归还,由于在判决书生效后店主未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原告请求执行,法院裁定查封被告经营的健身房内的健身器材、设备和办公用品等。消费者周某至今对该健身房七八月份促销的诱人的广告以及火爆的场面记忆犹新,当时健身房承诺老顾客只须2000元即可办理终身卡,享受至少五年的健身服务,若有团购则价格更便宜,办张年卡只需1380元。谁能料想,过了几个月,“终身卡”就“到期”了。周某曾联系店主并询问“健身房是否不开了”,店主回复说“店还要开,现在被法院查封了没办法”,对于消费者提出的退卡要求,店主予以回绝,之后,消费者再也联系不到店主。对于不断上门的消费者,该所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告诉消费者等待法院审理及判决结果。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此事的消费者人数在百人左右。
12315工作人员在该健身房发出的会籍认证书上,看到了五条“霸气十足”的入会条款:会籍费用均不可退还;会籍未经会所认可不能转让他人;会籍未经会所认可不可暂停;不同会籍可能收费不同,详情请参阅会所章程(注:会所章程张贴在会所内);会员应遵守会所内所有的规定。不良商家玩“隐身”,消费者身陷“卡壳”门的事件也并非此一例,就在不久前,有9位消费者投诉慈溪城区的某美容美发店在发放了消费卡之后,业主突然“蒸发”的事情,如消费者俞某办了一张1500元的年卡,仅仅消费了20元,现在只能望“卡”兴叹;某洗鞋店发放消费卡后随即将店面转让,消费者手中的200元洗鞋卡变成一张“废纸”。
办卡非完美 持卡有风险
近年来,伴随着服务业的加速发展,预付式新型消费模式迅猛兴起,比较常见于美容美发、健身娱乐、汽车消费、休闲消费、家政服务、服装洗涤等行业,此类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通过向商家预先付费,购买档次不同的“会员卡”,而后按照双方的约定分次享受产品或服务的优惠。预付式消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价廉及便捷的服务,但是它并非完美,存在一定的风险。12315工作人员根据投诉情况分析,总结了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是商家信用程度层次不齐,原先宣传时的许诺无法兑现,服务打折扣或缩水,有些消费者往往在商家搞促销时办卡,对商家缺乏了解,实际消费情况与商家承诺心理“差价”大,感觉“花钱买难受”;二是商家由于经营不善关店走人或将店转手他人,而期间又未就消费卡办理“交接”手续,持卡者有卡不能消费或只能折价消费;三是商家在未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前提下先行发放消费卡,若因登记条件不符无法正常登记只能关门歇业,可能影响持卡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入会条款“单边倾斜”,因信息不对称持卡者处于弱势地位,接受不公平、不合理待遇;五是极少数不良商家以办卡优惠条件为诱饵,纯粹诈骗钱财,一旦得手卷款走人,持卡人投诉无门。
持卡需理性 牢记“算”“看”“留”
对于预付式消费卡,一些消费者流露出“办卡容易退卡难”的感触,商家在推销卡时“满脸笑容”,而且希望消费者办张时间越长的消费卡,而当消费者提出退卡要求,却是“冷若冰霜”,还动不动以“行规”、“最终解释权”作挡箭牌,让消费者知难而退。消费卡成了一张废卡,消费者自然心痛。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避免这类损失呢?12315工作提醒消费者念好新“三字经”:
“算一算”, 消费者办理预付式消费卡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如预先交钱,变相损失银行利息,同时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自己的消费选择范围,因此,在办卡之前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长期需要此类服务,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消费卡,不要盲目地因商家的优惠较大而忽视了潜在的成本及风险。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次性消费服务仍属可选途径。“看一看”,消费者要看清对方证照是否齐全,经营是否规范。仔细观察,掌握商家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场地租用情况、业主联系电话等,要选择经营规模大、信誉度高的商家购卡,否则,到时候想要维权也将找不到对方踪影。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看清书面合同,仔细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在合同中详细注明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日期、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要特别关注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
“留一手”,消费者要保存好发票和合同,以备维权时使用。尽量不要选择大面值的消费卡,选择需要消费时随时充值的,这样就可避免大的损失。确需办理金额较大的预付式消费卡时,不要轻易使用商家出具的格式合同,可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建议与商家签定”一对一“书面合同,切实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在持卡消费时,若发现商家异常情况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