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拯救楼市的“道德正义”

来源:常州日报楼市周刊 2008-11-05 14:46:08

10月22日,中国中央政府以前所未见的政策释放来拯救楼市:购房契税下调到1%,买卖双方免印花税,购房首付款调至20%,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武汉、南京、杭州等地方政府早已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各自的救市政策,其中杭州的

   10月22日,中国中央政府以前所未见的政策释放来拯救楼市:购房契税下调到1%,买卖双方免印花税,购房首付款调至20%,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武汉、南京、杭州等地方政府早已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各自的救市政策,其中杭州的“利好政策”多达24条。

   而在公共舆论上,似乎是一边倒的嘘声。新浪的调查显示,八成网民反对政府救市。绝大多数的时政评论家也认定“政府被不良地产商绑架”,“救楼市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

   在这样的时刻,支持政府救市,就是把脑袋伸出来找打。但是,就是被打成残疾人,我还是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政府在此刻救市,有它的“道德正义”。

  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启动内需的增长点。

   本轮宏观调控的残酷性和用力过猛,我已经在多篇专栏中评论过。因为政府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敏感和处置不当,因为对中小企业的断血式打击,因为新《劳动法》的缺乏缓冲性和政府担当,因为对国际金融环境预感迟钝,因为对国际能源价格下跌的判断失误,等等等等,使得中国经济在2008年付出了很多不必要的代价。当前的宏观经济明显出现了从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急速转移的迹象。其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居民储蓄之高创下历史记录;中央及很多重要省份的税收很可能在四季度惊现负增长;9月份的贸易顺差因进口猛跌,而创下历史新高。中央政府从三季度起,开始对贷款、存款及准备金利率相继实施下调,信贷松动的迹象已经出现。

   当前的中国经济,好比到了一个化冰期。所有经历过冰雪天的人都有经验,最冷的时刻,其实不是下雪时,而是雪后结冰乃至化冰的时候。现在,大雪已经下完了,可是最冷的时刻却正在可怕的到来。

   要启动内需,靠产业提升,结构调整等等,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合理的呼吁,也许是政府减税,涵养民间,可是,在当前的政商环境中,中央、地方税收急速下跌,要它再施此计,除非出现一个“世外高人”。所以,就现实而言,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政府还是靠“老三篇”混过这次危机,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重新唤醒房地产消费。这已经是别无选择。

   第二个理由是,当前中国房地产的不合理状态,是一个慢性病。要解决,不是靠阻止政府救楼市就能实现的——除非你想要的是玉石俱焚。从改革史的角度看,中国地产要正常化,首先要改变当前的财税制度。

   在1993年之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方式采用的是“定额上缴加递增分成模式”(上海)、“收入递增包干分成模式”(北京),这造成中央政府变成了一个“讨饭财政”,在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赤字1000亿元。鉴于这种现状,朱镕基决定“分灶吃饭”,中央与每一个省份谈判分税种类和比例,实行分税制。此后,从1994年-200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5%,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5%,比改革前的1993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度变得十分拮据,其改善是从1998年之后开始的,原因就在于,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央政府为了启动内需被迫松动房地产政策,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获得了大量的“二财政”,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四成到六成来自于此。这也是中国楼市畸形繁荣,以及楼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彻底改变楼市的发展逻辑,从根本上讲,必重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配制度,而这显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况且,其改革的时间点也不会在当前这样的紧缩时刻。

   慢病不能急治,这是一个道理,急病必须急治,这是另外一个道理。这就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急于拯救楼市的原因。

   在未来一年内,楼市如果不起,中国经济将委靡而出现重大危机。楼市如果起来,经济将得到复苏,可是,泡沫将越来越大,种种不公平的景象再持续延续。

   在全球持续动荡、国内惊恐萧条的大环境中,让中国经济再次启动,这是最大的道德正义。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盛世弘强总价14亿拿下新区K23等三地块


新浪房产 2010-12-29 14:43:31

绿城不缺资金缺时机 37.5亿兑现过江梦


新浪房产 2009-12-09 15:29:59

天津救市新政利好初现征兆 楼市见政策性反弹


焦点天津房地产网 2008-11-18 13:35:57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