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联合救市措施令信贷市场隐现缓和迹象,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开始显现,部分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陷入衰退。全球各国央行于10月初罕见的宣布联合降息,并纷纷推出各自救助金融体系,增加流动性的措施。包括G7、G8和G20等在内的各集团一
各国联合救市措施令信贷市场隐现缓和迹象,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开始显现,部分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陷入衰退。全球各国央行于10月初罕见的宣布联合降息,并纷纷推出各自救助金融体系,增加流动性的措施。包括G7、G8和G20等在内的各集团一致表态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为避免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美联储于10月末再度决定降息,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已同步降息,其他各主要央行亦有望加入联合行动联盟中。经济衰退预期令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全球股市暴跌,原油价格快速回落,美元和日圆飙升,商品货币重挫,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严重贬值。为此全球各国采取了相应举措,但短期效果难以显现,预计金融市场动荡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一.全球各国联合救市 信贷市场隐现缓和迹象
随着欧洲各大金融机构纷纷面临破产困境,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扩散。因担忧更多银行破产,国际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商业银行均已基本停止向别的金融机构放出贷款,导致信贷市场进一步恶化。为增加流动性,缓解信贷市场的紧张局面,美国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在持续向市场注资的同时,还推出了7000亿美元购入不良资产的紧急救助方案,其中3,500亿美元将用于收购国内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1250亿美元用于向9家大银行注资。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购入商业票据、对银行储备支付利息、允许银行将房利美和房地美优先股上的资本损失以普通损失对待和暂停裸卖空交易等多项支持金融市场的举措。这一系列举措受到全球各国的响应。
G7、G8、G20以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4国集团纷纷发表声明称,各国领导人将以稳定市场、恢复信贷流动性并支持全球经济增长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合作,团结一致,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共同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减轻危机对新兴国家的不利影响。同时为表明亚欧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亚欧首脑会议还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欧元区15国领导人随即就银行救助计划达成一致,将在09年年底前向银行间贷款提供担保,并允许政府收购陷入困境的金融公司股票。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将参与这项银行业支持计划。欧盟成员国央行官员还一致同意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以改善对欧洲金融体系的监管。
德国宣布推出5000亿欧元金融救助计划,包括至多800亿欧元的注资计划和至多4000亿欧元的银行贷款担保计划,并为金融机构的损失留出了5%的拨备金。法国出台总额3600亿欧元的一揽子银行救助方案,将提供最多320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及400亿欧元资金以调整银行资本结构。
英国金融监管局颁布规则,规定金融公司从09年9月开始披露差价合约多头头寸,以此确保市场信心与效率的可持续性。政府还将向苏格兰皇家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劳埃德信托储蓄银行注资370亿美元资金。
日央行宣布将通过1个月期融资向短期货币市场提供501.7亿美元资金。日本政府和执政党同时决定建立应急资金机制,通过预防性公共资金的直接注入支持小型贷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数额可达10万亿日圆。瑞士政府公布了稳定金融系统的一揽子措施,包括修正存款担保制度加强对储户的保护、采取措施增强大银行的资本基础等。 另外IMF也推出了一项旨在改善全球流动性问题的短期贷款方案,各国至多可获得相当于各自在IMF特别提款权500%的贷款。
美国政府入股主要银行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体系面临的威胁,10月22日当周商业票据市场规模在连续数周缩减后出现了首次扩大,大型银行间拆借利率出现回落,银行发行的公司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国银行等得债券违约保险价格走低,表明市场认为这些机构的违约可能性减小。这些数据均暗示信贷市场略有缓和,但整体来看,漫长的金融危机令市场信心备受打击,并非朝夕能恢复,救市举措实际运作于各流通环节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短期信贷市场出现明显复苏尚待时日。
二.发达经济体面临衰退 全球进入降息周期
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陷入衰退。为挽救全球经济,美联储、欧央行、英央行、加央行、瑞士央行及瑞典央行于10月8日史无前例的宣布联合紧急降息50个基点。新兴市场国家亦加入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宣布,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10月9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国务院决定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率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香港金管局跟随调降基本利率50个基点。巴西将现金和定期存款的额外准备金要求从8%下调至5%。印度央行宣布大幅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为4年来首次。俄罗斯和日本虽未直接降息,但也对此表达了支持和赞赏。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合行动并未挽回市场信心,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比预期的深远,全球经济正进一步恶化。冰岛面临破产,正寻求国际援助。天然气和原油价格的大幅持续回落也令俄罗斯摇摇欲坠。但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因能源价格持续回落而减轻,提供了各国进一步降息空间。
美国通胀9月呈持平走势,8月曾出现近2年来的首次下降,显示出能源价格的下跌和经济减速对通胀产生了快速的缓和作用。但多项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正陷入衰退中,经济在二季度受减税计划刺激短暂增长2.8%后,三季度年降0.3%,为01年三季度至今最弱水平。9月工业产值下降2.8%,降幅达1974年12月以来的最高值。9月零售销售月降1.2%,是2005年8月至今的最大单月跌幅。
支撑经济增长的就业和房市持续低迷。9月非农就业锐减15.9万人,为03年3月以来的最大减少量。新屋开工月降6.3%年跌31.1%,是连续第3个月下降,并且刷新了8月新创的17年最低水平纪录。尽管9月新屋销售月增2.7%,但年比大幅减少33.1%,房价中值也降至4年低点。投资者的悲观情绪也令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月的70.3大幅下降至57.6。
欧元区整体通胀回落快于美国,10月CPI增长年率由9月的3.6%降至3.2%,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但各大成员国纷纷显示出经济大幅放缓迹象,德国9月零售销售调整后月降2.3%年升1.2%,不及市场预期,8月零售销售修正后月升1.9%。10月商业信心指数及前景指数均大幅下降。法国9月失业人数月比增长0.4%至195.76万人。9月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指数已降至纪录低位。
欧元区各领域经济活动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收缩。10月零售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4.3,连续第5个月低于临界值50;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4.6;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6.9。 信贷条件趋紧以及市场信心下降导致企业削减成本,推升欧元区8月失业率至7.5%。同时10月经济信心指数从9月的87.5降至1993年来的最低水平80.4。
英国9月通胀年率虽因煤电费用大涨而升至1992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2%,但月率从0.6%降至0.5%。经济表现同样呈现颓势,三季度GDP季降0.5%,年增0.3%,是1992年二季度来首次季度收缩,终结了该国1955年以来的最长连续增长记录。
英国其他数据亦显示经济进一步恶化。8月制造业产值月降0.4%年降1.9%,为28年来首次连续6个月下降。9月零售销售月降0.4%,年增1.8%,为2006年2月至今的最低年率增幅。当月失业率从2.8%升至2.9%,失业申请人数连续第8个月增长。10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36,为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之一。10月房价月降1.4%年跌14.6%,为连续第12个月下降,同时年跌幅创纪录最高水平。若四季度英国经济仍呈负增长,则其将正式进入衰退期。
日本政府在其10月经济报告中2个月来首次调降日本经济预期观点,称经济将进一步疲软,同时还下调全球经济预期至放缓,并指出美国经济正在衰退。这是日本政府自2001年12月以来对美国经济的最为悲观的评价。日本二季度经济已出现萎缩,而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经济仍将呈负增长。日本9月零售销售年降0.4%;所有家庭支出年比下降2.3%,工薪家庭支出年比减少3.4%;当月职位空缺跌至4年新低。
鉴于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经济出现明显收缩迹象,为免陷入深度衰退,美联储于10月30日再次降息50个基点至1%。日央行31日将基准利率从0.5%下调至0.3%,为7年来首次降息。同时将票券质抵押利率由0.75%调降至0.5%,并将开始就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存款支付利息,直至3月储备期为止。加拿大央行将基准利率下降25个基点至4年最低水平2.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印度央行再次降息50个基点,并宣布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当前对全球各主要央行再度联手采取行动的预期升温,欧央行和英央行或将在11月初召开货币政策会议上同步降息。
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23日公布了价值1750亿欧元的新经济措施,包括税收减免、创建主权投资基金以及向法国企业注资等。日本政府在追加了1.81万亿日圆预算后,又于10月末公布一项总额为26.9万亿日圆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5万亿日圆新支出以保护居民免受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德国财政部发言人表示,德国内阁将在11月5日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并计划出台为期2年的投资计划,以刺激各界提供该国640亿美元资金,支撑就业及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支持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全球央行在1个月内两次联合降息,并连续推出经济刺激方案实为罕见,也从则面反映出此次金融危机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鉴于政策效用的滞后性,这些举措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考虑到全球经济现状,预计降息尚不能提供经济足够支撑,各国政府仍需继续扩大经济扶持力度,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直至实体经济出现稳固复苏。 三.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避险情绪高涨
10月国际金融市场极具波动性。美国股市跟随市场情绪大起大落,10月上半月,因多家金融机构调整资本结构和大型企业财报利空并遭调降评级,加重信贷危机深化的忧虑,道琼斯自近10500点开始呈单边下挫走势,连续8个交易日收低,并一度跌破8000点。为道指112年历史上表现最差的半月。周中市场在各国出台应对危机新方案及多项经济数据利空的双重夹击下暴涨暴跌,道指一度创下历史最大单日点数涨幅和21年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此后数个交易日股市呈现情绪化波动,临近月末重现周中走势,在改写4年半最低收盘纪录后,再创历史第二大点数涨幅。10月道指累计下跌14%,为1998年8月至今的最大百分比单月跌幅。
金融危机全球化及市场联动性日益加强,欧洲股市亦跟随大幅震荡。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经历了更为严峻的局面。俄罗斯、巴西、印度、韩国、秘鲁等国市场曾多次因波动过大而被迫暂停交易。多数亚太地区股指遭腰斩,上证A股指数较历史高点已回落71%。
利空经济数据频传令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忧虑升温,原油期货价格进入10月后大幅回落,累计跌幅高达32.62%,创历史最大单月百分比跌幅,较7月创下的历史高点147.27美元/桶回落54%。EIA、IEA和OPEC等组织纷纷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鉴于油价持续下滑,OPEC在9月减产后,10月提前召开紧急会议,再次宣布减产,然而油价当日仍下跌7%。同时大宗商品库存不断增加也从则面证实了需求下降的现状。OPEC官员曾暗示,若油价持续下降其将准备快速减产,因而当前市场预计OPEC可能在12月17日的会议上进一步减产。这一预期也令油价在10月最后一个交易周中出现5周来首次周度收盘上涨的局面。
全球股市震荡令市场避险情绪快速升温,作为低息货币的美元和日圆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美元自7月开始上涨,经历了9月末的调整后,10月加速拉升累计上涨8%,是逾17年来的最大单月升幅。同时兑欧元累计10.6%的涨幅也达单月涨幅历史最高水平。鉴于推动美元走强的因素短期不会改变,美元将继续攀升。
日圆作为套利工具表现仍优于美元,兑欧元、澳元等高息货币强劲上扬。日圆兑美元曾一度升至13年新高,当月累计涨幅7.2%,为1998年来最大单月涨幅。日圆飙升引起日本政府和G7的高度关注。日本各界表示有必要实施日圆外汇干预,同时G7虽表示不会实际入市干预,但暗示默许日本方面单独采取行动。鉴于市场风险偏好在经济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前难以扭转,干预行动将仅减缓日圆升速。未来美元和日圆仍会成为避险及套利工具。
油价暴跌打击商品货币表现,澳元和纽元重挫。澳元兑美元10月累计下跌16%,较7月创下的历史高点回落32.6%,为同期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最差的。纽元兑美元自7月至今跌幅也高达28%,仅略好于澳元。澳元大跌令投资者损失惨重,香港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出现巨亏,潜在亏损总额将高达155亿港元,成为目前为止受澳元重创最深的中国企业。中信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在以往2年内,商品货币曾因油价大涨成为投资热点,很多企业均投机澳元和纽元。高杠杆将令相关亏损在波动的市场中无限放大,预计会有更多企业发布利空消息。澳大利亚当局已采取行动干预汇市,但在油价下跌不止的背景下,干预可能无法达到既定效果。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更为剧烈,主要由于海外投资通常在新兴市场国家占较大比例,全球信贷紧张令这些国家获得的投资大幅缩水,同时依靠资源出口的国家因大宗商品价格和股市大跌而面临较大风险。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土耳其、韩国、印尼、印度等国货币近期持续下跌。这些国家正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并采取相应举措改善市场现状,其实际作用仍有待实践检验。预计短期金融市场仍将维持震荡。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