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同类性质(如信用等级等)的贷款资产打包卖给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这一资产证券化过程已被美国信贷市场普遍采用,次贷市场也不例外,次级债的发行比例占了整个次贷资产(标的资产)的六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多方金融机构的参与,这
将同类性质(如信用等级等)的贷款资产打包卖给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这一资产证券化过程已被美国信贷市场普遍采用,次贷市场也不例外,次级债的发行比例占了整个次贷资产(标的资产)的六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多方金融机构的参与,这种细分化的工作流程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规模的经济性,却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很容易将其风险转嫁给不知情的外部投资者。
比如,次贷市场的经纪商会找到潜在的次贷需求者,“指导”他们填写申请并完成提交给贷款机构的资信审核报告。为做大市场,房产经济商不断降低门槛,帮这些特殊客户“包装资信”以蒙混过关。然后,贷款机构根据经纪商所做的“审核”提供贷款。事实上,在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的时代,资信审查的动力会大大削弱,次贷的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次贷机构为加强贷款资金的“回流”以保证市场的扩大要求,尤其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时期,就更有动机将贷款进行利息支付和本金支付的债权“剥离”,然后重新打包形成各种收益和风险类型的次级债。次贷业务的风险转移到此并没有结束,次级债信托公司再次将自己的债权和风险“转让”给设计结构性金融产品的专业信托公司,再由他们设计出一批基于次级债产品收益基础“衍生”出来的结构性金融产品。
具体而言,次贷机构在放出批量贷款后,会立刻成立一家信托公司,将自己各类贷款的收益索取权卖给这一信托公司,再由其根据标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状态设计出基于利率支付和本金支付的新的资产(次级债),批发给承销商,这其中还需要信用评级公司对债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会影响到这一类证券化的资产在一级市场的销售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显然,房地产泡沫时期,信贷的还款能力因为房地产价值提高和刺激经济所引发的连续降息行为而被大大虚增,此时信用评级公司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即使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给予过高的信用评级没有明显的违规迹象,但是,他们却很有可能表现出严重的道德风险行为,比如怂恿购房者进行风险投资。
我们可以认为,次级债市场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增强次贷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改善次贷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但是,次级债的定价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如果次级债价格和红利事先设计有误,比如,对楼市价格和利率水平的走势判断错误(此次“次级债风波”发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那么,事后贷款机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根本无法负担支付给次级债持有者(机构投资者等)的本金和利息,而一旦这些机构事前损失拨备金不足,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资金链的断裂,造成像现在这样市场大范围的沽空次级债的局面。
当然,在上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为了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次级债的发行人(贷款机构或信托公司)还会向投资者承诺某些“赎回条款”,以确保资产证券化——次级债的申购过程顺利完成。这意味着一旦不测事件发生(标的资产违约率超过某一限度),贷款机构会按照事先的承诺,赎回投资者所持有的次级债。这一承诺,实际上就起到了一种“信用强化”(credit enforcement)的作用,也为“次级债”争得了较高的信用评级。
尽管如此,当楼市价格下降和利率上升时,贷款机构就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次级债赎回的流动性风险。于是,为确保不出现受到不测事件影响而被迫倒闭的最坏结局,次贷机构应该留有充分的拨备资金来对付不测。事实上,对一些小型的贷款机构而言,原先融资成本就相对较高,再加上这一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监管的约束,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近来美国“次级债风波”中所出现的相关机构的连续破产就充分说明了一大批贷款机构应对投资者资金赎回行为的脆弱性。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